我当记者十年整

2018-11-09 08:52:57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

  采访菜农

  原本,我是可以守着一个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终老的。然而年轻时,怀着对有着“无冕之王”“时代的瞭望者”神圣称谓的职业的崇敬、爱慕甚至是仰视,让我最终不顾亲友反对,一意孤行地改了行并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党报记者,且一干就是10年。

  10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漫长,但在这10年中采访过的人以及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经历着漫长的旅程。

\

  为他人做嫁衣

  和别人先跑新闻后编稿子不同,我是先编了8年报纸副刊作品后才去跑新闻的。曾有人跟我说,搞“风花雪月”的去碰“5个W”,这很要命,二者之间,碰上了,势必要刀光剑影。然而并没有,一遭下来,除必要的角色转换外,一些人预言的“悲惨结局”竟也不曾上演。非但不曾上演,我还惊讶地发现,这“风花雪月”与“5个W”之间,其实有着很多我此前不曾领略到的风景,“去现场”检验的是一个人的新闻能力,而从现场回来后“讲故事”,考验的又是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了。

  这10年来,我编的稿件数以万计。

  这10年来,我写的散文不下百篇。

  这10年来,我访的对象不了百个。

  这10年来,我写的新闻逐年增加。

  这10年来,我收获了许多奖状,也荣获了一些荣誉,但同时伴生着遗憾。

\

  采访途中的惊险一幕

  当记者光荣,也艰辛。10年记者生涯,冷暖自知,甘苦自知。每次,当凝结着个人感情的文字与读者见面、被读者认可,便觉得那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最大的光荣、最高的荣誉。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因个人能力所限,于我而言,几乎每完成一条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时,为完成一个场景的描写,也会走上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与采访对象见面。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采访中,我常常不得不求助当地村民充当翻译,采访结束后又一遍一遍听录音……这是我的经历,也是所有在大峡谷当记者的媒体人的常态,而采访途中遭遇突发自然灾害更不足讶异。

  当记者充实,也无奈。10年记者生涯,我结交了很多行业的优秀者,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QQ中、微信上,有企业家,有军人,有教师,有医生,但更多的是那些与土地贴得最近的“草根”。采访对记者来说算不得辛苦,采访回来后坐在电脑前将一天的“珠子”串起来才叫辛苦,很多时候,特别是节假日,当别人呼朋引伴、扶老携幼地外出欢度良辰,自己却是白天采访、晚上赶稿,有时遇到棘手的稿件,稿子写出来,天也亮了。

  有人问我:你们这当记者的,认识这么多人,有那么广的人脉,可以办成很多大事了吧?其实,要说这10年来我在采访中认识的人给我带来过什么,答案很简单:我走进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和其中一些采访对象成了朋友,每当稿件刊出,在与他们分享的过程中,看到或隔着屏幕感受他们的欢喜、欣慰时,我收获的是一种慰藉、一份温暖,觉得记者真是个让人幸福的职业。

  新闻靠脚板走出来,靠田间地头聊出来。做记者,尤其是党媒记者尤其应该如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我知道,下一个10年,我还得在记者这个岗位上耕耘,而融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付出比前10年更多的努力,我的生活,必然也还在酸甜苦辣中度过,我依然“不在新闻现场,就一定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