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穷根子” 奔向小康路

2018-11-08 14:29:36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

  亚坪村全貌

  深秋的母子山依旧群山披绿,生机勃发。走进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村画卷:一串串点缀大地的红彤彤的草果,一条条牢实洁净的通村入户水泥路,一盏盏明亮如昼的太阳能路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阵阵点亮夜晚的笑语欢声……这一切,让人心旷神怡也赞叹不已。

  “亚坪”在傈僳语中意为“悬崖”。这是一个典型的边境民族高山贫困村,然而2017年,这个长期“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山村,经济总收入已达10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85元,正式宣布退出怒江州2017年度贫困村行列,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终于被摘掉。

  从贫困发生率为27.97%、429户中有226户857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到成为在全州率先“摘帽”的“第一批”,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的喜人变化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全乡近百名干部进村帮扶,十数名村中能人带着贫困户一起发展,近千名贫困户铆足干劲……点点滴滴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终于换来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

  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列席村“两委”班子会议

  党建抓起来 人心齐起来

  今年10月底,在亚坪村召开的党员大会上,记者看到,参会党员无一例外地佩戴党徽。

  “党员身份亮出来,便于随时接受监督,让群众盯着看、跟着干。”这是村党总支书记肯里海常说的一句话。2000年被任命为村委会副主任时,村里的“软弱涣散”让他始料未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村内重大事项、账目收支情况是否公开从未有人关心过。

  要想富,先修路。按理说,2012年建成、2015年实现硬化的通村公路早该让亚坪村富起来了,可是没有。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要致富,除有路外,还得有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

  2016年4月,从老书记手中接过“指挥棒”后,抓党建、促脱贫成了肯里海的首要工作,除要求自身“干出样子作表率”外,还推举公道正派、群众信任的党员进入基层党组织,这一举措让亚坪村在短时间内变了样:班子强了,人心齐了。今年初,结布德小组因建公厕需在党群活动室附近征地,老党员黑战开二话没说就将自家的地让了出来。 2016年被评定为D级危房的8户党员建档立卡户,提前1个多月完成了危房改造,成为全村第一批完成改造的农户。2017年4月,村“两委”班子带领各支部党员无偿帮助丰勤波、咱用才两户贫困户建房,提前完成县、乡规定的建房时限……

  党员做得好,群众跟着跑。福贡县住建局是亚坪村结了22年的“亲戚”。22年来,一茬又一茬扶贫工作队员在亚坪村驻下来,与村“两委”班子携手谋划脱贫之事,为困难群众想办法、找渠道、谋发展。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建议下,亚坪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来发展产业,即由党员牵头,带领建档立卡户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从种养业入手,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确保全村高质量脱贫出列。

  “我们村的干部现在都是’低头族‘。”肯里海说,大家在微信群里交流工作、解决问题,通过微信群,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党情村情民情,还能随时随地交流心得;每名党员开展的工作、每个小组的卫生情况都会在群里公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充分发挥起来。而在全体党员中推行“党员日常行为积分制”则有效激发了党员干事热情。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群众对全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满意度均达100%。

  “州委纳云德书记来调研时,还夸我们村的党建工作做得好,有个好班子、好带头人,我特别自豪。”肯里海告诉记者,村里每年组织的党员活动超过50次,党员活动日、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党课、不定时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和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等等,50次只多不少。

  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亚坪村还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全村226户建档立卡户,户户有党员联系,做到小矛盾不出党员联系人,大矛盾不出党小组,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的良好局面。

\

  村党总支书记肯里海养殖场内养殖的七彩山鸡

\

  党员付战叶在自家草果苗圃里除杂草

  产业兴起来 日子好起来

  穷了几十年的亚坪人,做梦都在想着如何拔掉“穷根子”、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而2017年年内甩掉 “穷帽子”是乡党委政府向全州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县每一名党员干部肩上的重任。

  亚坪村适宜发展草果、云黄连、重楼、核桃、茶叶种植和中蜂、独龙牛养殖,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在广泛考察、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论。

  得知村里要推行草果种植,谁力朵小组的普路恒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什么?种草果?那东西,牛吃了牛倒,羊吃了羊死,白给也不要,不种!”而更多群众则因为手里缺钱,担心赔钱,还是不敢干。关键时刻,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再次显现,47岁的付战叶和67岁的批付舍成为全村种植草果“第一人”。2008年,付战叶买来草果,摸索着育苗并试种了近4亩,没想到第二年草果苗便以每苗0.04到0.05元不等的价格实现了盈利。2011年收入的2万多元,让付战叶攒下了扩种的“第一桶金”。2017年,120亩草果地外加草果苗收入近30万元,12亩重楼收入5万多元,付战叶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有房有车一族”。而批付舍家则先后花去20多万元建起了2层小洋楼,2017年又用卖草果得来的6万元翻盖了厨房。

  看到付战叶、批付舍不仅没遭“草果之害”,反而过上了好日子,当初和普路恒有着同样想法的村民纷纷找上门来“取经”。乡政府借势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贵州省湄潭县,丽江、腾冲和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考察茶叶、重楼和草果种植。在村委会主任王路恒印象里,2014年是全村种植草果和重楼的“鼎盛期”,“最多的一家种了四五亩,有好几家还种了20多亩重楼。”而2016年考入亚坪村的 “90后”大学生村官、村党总支副书记周自全则利用创业贷款带动贫困户种植茶叶、养殖中蜂、培育草果苗和重楼苗,成为村里年长者口中的“嘎洒然”(傈僳语,意为“侄儿子”)。

  从党员带头种植草果、云黄连、重楼等开始,村党总支进一步动员群众,推动发展,到今天,全村已种植草果12500亩、云黄连10000亩、重楼300亩、茶叶1000亩、核桃1500亩,养殖中蜂300箱、独龙牛58头,加上建档立卡户中每户1名生态护林员或护边员、河道管理员,每月900元的“工资”,让亚坪人的日子变得鲜亮起来,最终于2017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0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85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脱贫后的亚坪人并未松劲,反而撸起袖子,铆足干劲。作为“领头雁”的肯里海,在发展草果产业的同时又在县农业局支持下兴建了七彩山鸡养殖场,最终带动22户群众实现增收。“最美群众贴心人”王路恒则继续带着大伙找活路、揽工程。今年3月,福贡县委书记李金儒到村里调研时,肯里海汇报了全村发展情况并向李书记交了底:亚坪村得有3种以上产业并行发展,以防一种产业不景气时还有其他产业支撑;希望上级部门优先考虑亚坪村以重楼为主的中草药种植;种植茶叶后,希望有关部门对销售事宜予以关注;亚坪村走生态旅游之路切实可行……

  这与李书记的想法不谋而合:产业要形成规模,不能“单打独斗”;自己当上“领头雁”不行,还得带出更多“领头雁”,大伙一起致富;成立合作社是亚坪发展产业的必经之路,对巩固脱贫成果意义深远。

\

  亚坪村大学生村官、村党总支副书记周自全正在对村民进行茶叶种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

  劳务动起来 收入多起来

  外出务工潮同样“席卷”着这个不大的山村。

  在亚坪村,像结友叶家靠外出务工盖起小洋楼的村民不在少数。据肯里海介绍,2016年至2018年,全村通过县人社部门组织前往珠海务工的共有483人,加上在青岛、江浙一带的,共计730多人,其中46人长期在外务工并凭能力当上了师傅、技工和小包工头,月薪过万。

  结布德小组的加建强和妻子就是通过县人社部门组织前往珠海务工的村民,在电子厂从事计时性手机零件加工的他们,月收入均在4000余元。因勤劳肯干,表现突出,加建强的妻子还被县里评为“外出务工劳动模范”。“要不是家里有事,我们还准备在那边多做几年。”加建强说,在珠海务工的一年多,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票子”,更重要的是“脑子”,曾经羞涩、不善交流的他,回乡后,除种植草果、茶叶,农闲时还到附近村子务工,月收入同样在4000元左右。

  “在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经过考核后成为扶贫车间工人的,50%以上都是我们亚坪人。”谈到劳动力转移这个话题,王路恒很是自豪,他说,当其它地方的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时,亚坪村已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

\

  结布德小组的通组公路每天都干净如一

  环境护起来 山村美起来

  “前几年,垃圾乱堆、水电路差,晴天吃灰,雨天跌跤,相当不舒服。”亚坪小组丰四财说,现在不一样了,道路硬化了,房子靓了,环境美了,产业落地生根了,每晚吃过饭,还可以散着步到党群活动室跳舞。

  人居环境“脏乱差”一直是令村“两委”班子头疼的问题。2017年,通过充分酝酿、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后,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干部、党员、护林员带头抓环境卫生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工作,从思想根源入手,全面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全村50名党员、5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每户各出1名劳动力坚守环境整治第一线,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向“人居环境整治率达100%”目标进军。与此同时,各小组还划分了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区,以彻底改变建档立卡户思想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村“两委”班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身作则,带领广大村民掀起了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把“全面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纳入《村规民约》中,特别对享受国家多项扶贫政策的建档立卡户实施考评,让他们积极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借助村民晚饭后到党群活动室跳舞这一机会宣传环保知识……曾经“脏乱差”的村子,经过大力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后实现了“华丽转身”。

  走在村道上,村民迪路恒热情邀请记者去他家参观。走进去,但见2层半小洋楼前栽着果树和蔬菜,屋内外收拾得干净清爽;客厅显眼处,“内务卫生流动红旗”映入眼帘。“我们家,卫生间一层一个,跟以前比,完全是两个样。” 迪路恒高兴地说起近两年来的变化,“村子这么干净,加上还有那么好的风景,以后发展旅游肯定不成问题,客人来了,我们地里的好东西也就不愁卖了。”

\

  党群活动场所成为村民“四季的舞台”

  舞蹈跳起来 文化承起来

  2018年春节,在结布德小组举办的“村晚”上,那些农民演、农民看的“土得掉渣”的节目,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唤醒了村民久违的记忆,54岁的迪路夺感慨找到了儿时的味道。而“村晚”中相继穿插的“卫生示范户”“最美媳妇”“创业领头雁”等颁奖仪式,无不传递着新时代的乡风美。从贫瘠、闭塞、落后的山村到如今全乡所有村委会甚至外乡都来“取经”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从“穷怕了”到“幸福的日子唱着过”,亚坪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脱贫、文化立村”的路子,也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答卷。

  产业让村民的袋子鼓了,人居环境提升让村子变美了,但肯里海意识到,村民的精神不能空,必须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把他们“填”起来,而“土”文化正是乡村文化的“根”,那些舒缓的《迁俄》,欢快的《刮克》,即兴发挥的歌颂美丽乡村、传递向上向善、崇廉尚德价值导向的《优叶》,草根,诙谐,让人沉醉,也让长期以来利用率不高的党群活动室成了村民“四季的舞台”,习惯在大地上奔跑的双脚、在山野里放歌的嗓子,在觅得适宜生长的土壤后便再也停不下来,各小组村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指导下排队形、展舞姿,那些曾经只在结婚、建房等喜庆场合唱跳的歌舞延伸到党群活动场所后,唱出了亚坪人的喜悦,也跳出了亚坪人的精气神。

  从以前的“什么都不会”到跟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学习,今年32岁的余花妞如今已是全村各广场舞活动点的义务教员,“别村都羡慕我们村,说我们村人心齐,生活有味道。”从未想过有一天还能教别人跳舞的余花妞,越跳越觉得这日子有奔头。

  52岁的战四海是“期奔”州级非遗传承人,传承好“期奔”“笛哩吐”等民族器乐是他最大的夙愿。战四海说,下一步,他要把更多弹奏技巧传授给有志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只有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肯里海告诉记者,2019年春节,亚坪村将举办更高档次的“村晚”,借此发掘全村文艺人才,组建一支亚坪人自己的农民文艺队,为下一步打造乡村旅游铺好路。

  这些清一色的农民不会想到,他们用拿过镰刀锄头的手拨弄的民族器乐,竟能让精神文明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枝繁叶茂。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村民身上散发出的幸福感,不刻意,不矫情。

  依托亚坪景区旅游开发,通过传承民俗文化,如今的亚坪又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产业、文化旅游。明显的生态优势,正变成亚坪奔向小康的经济优势。

  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水光山色间错落有致的民居晕染着夕阳的余晖。走出村委会,身后的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伴着广播里传出的悠扬的《歌声飞出心窝窝》,吃过晚饭的大姑娘小媳妇开始三三两两结伴前往党群活动室,不远处的活动场地已聚拢了嬉戏奔跑的孩子,那些看热闹的大爷大妈们步履轻盈、满面笑容……

\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