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卡雀哇广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一个个展柜展台上,蜂蜜、草果、羊肚菌、花椒、重楼、独龙毯、藤(竹)箩等独龙江出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外地宾客前来询价、购买。
这是独龙江乡举行的独龙江特色产品展销活动的一幕。
11月8日,怒江州第27届乡级农村文艺汇演活动在独龙江举办,为进一步激发当地独龙族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内生动力,向各地来宾推介独龙江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独龙江乡决定在文艺汇演活动期间同步举行独龙江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并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
晨光下的独龙江河谷,山涧里散出淡淡云雾,透着浓浓寒意。顾不上袭人的寒气,来自全乡6个村的数十名农户或背着竹篓,或提着编织袋,热情满满地来到商展摊位,盼望着能在活动期间有个好收获。
献九当村委会的李老三,是最早来到卡雀哇广场的店家。在与工作人员简单交涉后,他在广场的边角处找到了自己的摊位。铺设桌布、摆放物品……不一会工夫他就将摊位打理完毕,桌面上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从村里带来的农产品。
从名字上看,李老三并不像独龙族人,的确他来自普洱,是个地地道道的佤族汉子,但他已在独龙江里生活了十来个年头。
“我和妻子是在广东打工时相识的,她是独龙族,和她一起来到独龙江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不想离开。”李老三说。
如今,李老三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家里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草果和外出务工。为了增加收入,他想趁这次活动的机会多认识些人,了解大家喜欢的商品类型,为日后自己开店打好基础。
卡雀哇广场是独龙江乡举办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主体活动的临近,广场上愈发热闹。一边是正在加紧排练的演员,一边是专注购买商品的群众,节日的氛围很浓厚。
在离舞台最近的摊点,迪艳萍正向顾客讲解着藤蔑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要是遇到外地顾客,她还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之交流。
从马库村委会嫁到孔当村委会已有八年的迪艳萍,是一个独龙族人,在她的摊点里摆放最多的是藤蔑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独龙毯,她说这两件物品是最具有独龙族特色的,也是顾客最为喜爱的。
平日里,迪艳萍主要经营自家的小商店,空余时间则编织一些独龙毯,平均每年能织出8张毯子。她告诉记者,因为是传统工艺制作,独龙毯很受欢迎,一张独龙毯能卖700元左右的价格。
草果、花椒、重楼、羊肚菌……展销活动现场,独龙江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商客之间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人群中,要属迪政当村委会的白忠平最为瞩目,这次展销活动他收获颇丰,手中的编织袋里填满了刚买的特产。
“我们用微信付款吧,是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扫描二维码、输入支付金额,“滴”的一声后,一宗小买卖完成了。白忠平拿着新买的竹篮告诉记者,再过两天,他就要去昆明参加乡村导游培训,临走前想买些手工编制的竹篮,到昆明后好送给朋友留作纪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当地独龙族群众,他们构成了此次展销活动参与主体。从丰富产品到交易方式的改变,买卖之间不难看出,随着独龙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独龙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悄然之间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昆明学习回来后,我要把农家乐管理得更好,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对于未来,白忠平已做好了规划。
编辑:陈金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