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蜕变

2018-11-07 08:48:47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蔡晓欢

\

  十几岁时,在“千脚楼”闺室里的拾南英

\

  成为“城里人”后,过着幸福生活的一家四口

  “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和亲朋好友到野外游玩,一来让孩子放松心情、呼吸清新的空气,二来可以和亲戚朋友聚聚会、增进感情。”在泸水市老窝镇分水岭的草坪上,43岁的拾南英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漆油鸡一边笑着说:“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拾南英出生于泸水市称杆乡赤耐乃村娘左落小组,家里排行老七。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哥哥、姐姐们便早早地辍学随父母务农,只有拾南英读到初中毕业。每当回忆起孩童时候的贫苦生活,拾南英感触颇深:“当时家里太穷了,一家人就靠种在贫瘠土地里的包谷维持生计,连包谷稀饭都吃不饱,住在篾笆围成的’千脚楼‘,穿补了多层补丁的衣服和裤子,随时光着脚丫到处奔走,要到街上购买一些日用品来回还得攀爬6个多小时的山路。”

  开放是风,改革是潮,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怒江变化的拾南英从小的理想便是脱贫致富、远离贫穷的山村,成为一位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的“城里人”。

  为了实现理想,17岁那年,拾南英抓住机遇跟亲戚朋友借了1000元钱,离开村庄在称杆乡双纳瓦地街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她的“经商”路。起初,她在街上卖一些百货,同时,也到古登乡和洛本卓乡摆地摊,因为当时卖百货的人少,她的生意较好,过了两年,由于杂货店和摆地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生意也就日渐冷淡了。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开始卖起了凉粉,由于她的佐料齐全、凉粉口感较好,生意自然比别人好。

  幸福总是眷顾善良和勤奋的人。1998年,23岁的拾南英收获了爱情与幸福,她遇到了关心和怜爱她的丈夫,并生下了女儿。因为孩子小,于是她转行卖大米,之后又开过饭店、承包称杆乡双奎地村143组选矿厂的选矿工作……只要是能赚钱的买卖,她都会用心去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生意越做越好,每年都有5、6万元的收入。

  人有旦夕祸福,由于意外发生,选矿厂的一名工人在选矿过程中受了伤,她只能将近几年的积蓄赔付出去,同时,选矿厂的老板也把选矿工作的承包权收回。当时爱人在六库周边的工地拉运水泥和沙石,为了让一家四口团聚在一起,她不得不另找“门路”。从2011年开始,她便靠跑短途客运拉客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房贷、车贷,供两个孩子上学。

  “虽然早出晚归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现在已经变成了’城里人‘了,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小窝‘。”拾南英满面笑容地说道,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拥有这么幸福的生活,这辆车就是用国家的小额创业贷款贷了5万元购买的,每月只需还200多元的利息。如今,不仅我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村也通了公路,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我现在在怒江州职教中心学习护理专业,因为有了国家的补助,不仅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而且还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女儿王磊说,她以后要靠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找一份工作供弟弟上学,孝敬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

  “只要是能赚钱,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拾南英满怀信心地说。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