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杀过年猪、吃年猪饭、腌制老窝火腿是泸水市老窝镇数百年延续下来的习俗,家家养猪、户户有肉的老窝人,把养猪、杀猪看成是普通的常事。逢年过节杀猪,邀上亲朋好友到家中,品美食,聊家常,敬美酒,道祝福,客人走时,随手赠上一点鲜肉、腊肉、火腿等美食,与他们共同分享一年的劳动果实。
然而近年来,藏在深山中的老窝火腿突然蜚声州内外,被消费者熟知和认可,那种有别于宣威火腿、诺邓火腿的香味,飘散在大峡谷,也大方端庄地走上州内外甚至省内外人家的餐桌,在刺激无数消费者味蕾的同时也鼓起了老窝人的腰包。从藏在深山到“勇闯四方”的老窝火腿,体现了老窝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老窝人来说,一头猪可谓全身都是“宝”,并且很早就有把这些“宝”分割加工的意识。生活在古寨子勤劳、淳朴的老窝人,习惯把一头从产后满双月的崽猪隔栏,用山野生长的猪草和玉米面、谷康、麦麸杂粮等进行生态饲养。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把长成的肥猪宰杀打整干净,把猪大肠灌成豆腐肠,猪小肠灌成香肠,把猪后腿腌制成火腿,把猪头、猪颈、猪里脊腌制成腊肉,作为来年改善生活的肉食和赠予亲朋好友的好礼,也会把一部分火腿、腊肉拿到集市上卖,增加收入。
田利兵家从父辈开始就一直在做猪肉生意,至今已有30多年。老窝镇菜市场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一把尖刀,手起刀落唰唰几下,案板上的大块猪肉就被他精准分割成前腿肉、后腿肉、五花肉、大小排、筒子骨等等,等待顾客挑选。
“一头重200斤的猪,杀完只有120斤肉,卖肉时还要按顾客要求割肉,毛利低、损耗大,要想卖肉高毛利,就要在精分上下功夫,根据顾客消费需求来分割,这样卖下来,一头猪能比以前多挣100多块。”田利兵告诉记者,经过观察和琢磨,他把分割技术一再细化,现在猪肉都按部位卖,每个部位价格不同,分解越细毛利越多,就看能不能把部位切得精细。
在老窝镇,猪腿当之无愧是猪身上的“宝中宝”,腌制成“老窝火腿”算得上是顶级美味,不少老窝人就靠它增收致富。1646年,大明王朝年间,大理南诏府向大明皇帝朝圣纳贡的无数珍宝中,就有一批来自怒江大峡谷的老窝火腿。老窝火腿以低盐、柔软、清香为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李忠乡村火腿经营部老板杨李忠算是老窝镇第一批做老窝火腿生意的带头人,从2000年开始做火腿生意,如今他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在仓库里挂着的四五千只火腿都被预定完,其中有不少昆明、大理等外地的订单。在杨李忠看来,如今,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不再是简单“买块肉”,而是要求食用更方便、分割更精细、产品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因此,将精力放在终端的各类肉制品的开发创新上,才能真正让一头猪的价值无限延伸。
“为保证火腿的质量,每一只火腿从购买、腌制、晾晒、烟熏、包装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亲自操作,所以我家的火腿腌制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并且符合国家标准,纯正的味道也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和外地来的客人。”杨李忠说。最近,他正在为腌制明年的火腿作准备,“每年从十月开始,要连续三个月到上江镇、老窝镇周边村寨收购猪腿,好的时候,一天能收一百多只,三个月下来光是收购费就将近200万元。”杨李忠自豪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还免费为上门求学者进行培训,手把手教腌制火腿技术,已有好几个徒弟开始做起了火腿生意。
近年来,老窝镇把养猪和腌制火腿作为产业扶贫的举措,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力发展肉制品深加工,由传统的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在品种、数量、生产管理水平、科技含量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规模效益逐渐显现,猪肉产品附加值逐渐提高,同时通过举办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和老窝火腿文化旅游节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延伸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老窝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品老窝火腿,赏老窝风光”新形象,老窝镇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怒江大峡谷老窝火腿文化旅游节,开展了白族风情文艺、徒步凤凰山、旅游宣传推介、商贸交易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怒江本地人及大量外地游客参加,进一步提升老窝知名度和“老窝火腿”品牌效应,推动了老窝火腿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增强了老窝农户养猪,腌制火腿销售,增加收入的信心。据了解,2017年全镇生猪年内出栏2.8万余头,产值5600万元,火腿产量3万余只,产值约2100万元。自从举办了老窝火腿文化旅游节,老窝镇农户养猪数量有所增加,老窝火腿的价格也从过去的每市斤28元增长至每市斤35元,当地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编辑:陈金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