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清晨,泸水市老窝镇荣华村,空气中带着阵阵寒意,而在该村20组党群活动场所却人头攒动,116名村民早早来到这里参加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泸水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联合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素质提升培训。
“以前怎么也理解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扶贫这些政策,总觉得离我们挺远,这回听明白了,今后我要好好规划规划地里该种啥、怎么种了。”20组彝族村民胡英兰满怀激情来听课,她说,以前她经常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学习国家政策、科学种养方法以及卫生防病知识,可很多专业词语听不懂、搞不清楚。这次讲习所老师来到村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给村民详细讲解,让她受益匪浅。
床铺整理培训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文化程度低、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就业技能等状况,10月15日至18日,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泸水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荣华村20组、21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群众素质提升培训,以集中培训与进组入户讲解的方式,给村民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卫生保洁、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帮助当地群众学习脱贫攻坚政策、掌握一技之长、提升综合素质,激发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走喽,去活动室听讲习所老师们讲课去!”4天的宣讲培训,内容多、时间紧,村民每天开开心心相约着来培训,讲习所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得仔细,116名学员没有一个缺席、迟到、早退、请假,天天满座。
80岁的傈僳族老人光翁山穿戴整洁,每天坐在党群活动室第一排,精神抖擞,听讲习所老师讲环境卫生、内务整理知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了。我们住上了新房子,要让环境新、精神面貌新。”光翁山对老师们讲的做好村寨环境卫生很是赞同。
荣华村20组、21组村民都是从四川凉山、大理剑川及泸水市洛本卓乡、古登乡等地搬迁来的傈僳族、彝族群众。“住上了好房子,但增收支撑产业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群众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致富门路少,文明素质、环境卫生意识还需要大力提升。”20组组长罗强说,村民搬迁后,最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发展、就业脱贫问题。讲习所老师来村里与群众面对面宣讲扶贫政策,手把手传授技能技术,如同带来了一场及时雨,对村民转变思想观念,规划今后脱贫致富门路非常有好处。
“听了讲习所老师讲课,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学到了科学种养、搞好家庭卫生方面的知识,希望多一些这样的培训。”21组村民和光益说,这次讲习所开展的培训内容很实用,特别是在加强孩子教育方面对他触动很深,他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开支大,培训结束后,他将外出打工,再苦也要坚持供孩子读书学习。
“老师都已经到家门口给我们上课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学一点种植、养殖技术,让我们种下去的都能开花结果,饲养的都快快长高长肥,卖个好价钱。”21组村民三四娜每天清晨一起来就催促儿子去参加培训,学一门技术,自己也背上孙女,站在活动室后排听课。三四娜说,村里第一次开展这样的培训,免费给村民上课,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
“共产党真好,给我们盖新房,扶持我们发展产业,还到家门口教我们致富本领,我们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都等着党和政府来帮我们。”谈及这次培训,彝族村民张忠剑启发颇深。
倾听学员培训心得
“村民搬进了新家,住上了新房,但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老样子。我们把培训班办到村里,就是让村民人人有机会参加,通过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学到一技之长,积极发展新产业,外出务工,有能力增收致富。”州委讲师团团长、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专职副所长苏义生说,今后,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将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扶贫中心工作,按照群众的需求,细划宣讲培训方案,把“讲习所”开到贫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切实开展好劳务技能、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素质提升等培训,为怒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更大的力量。
据了解,截至8月30日,全州各级讲习所共开展讲习培训活动3645场(次),参与人数223531人(次),成为传递党情民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2018年,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省、州内先后4次被评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地(宣讲先进集体)”和“脱贫攻坚扶贫先进单位(集体)”。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