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栉风沐雨40载 春华秋实谱新篇——改革开放40年泸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8-10-19 08:34:24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妮玉才

  金秋10月,走进泸水大地,上江粮仓稻谷生香,边关片马商贾往来,怒江新城高楼林立,山区田野林果累累,处处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水市用好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武器,激发改革创新这个活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找准主攻方向,抓住发展机遇,大胆开拓,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至2017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51.95亿元,是1978年的51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75265万元,是1978年的184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9636万元,是1978年的189倍。

攻坚一场“战役”  摘除一批贫困帽

  10月10日,六库镇大龙塘易地扶贫搬迁点歌声飞扬、彩旗猎猎。“迁新居从此告别穷乡僻壤,跟党走旋即迎来温馨小康”的长联鲜红夺目。

  当天,鲁掌镇、六库镇161户搬迁户拿到新居钥匙,开启幸福生活新征程。

  “做梦也想不到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搬出大山奔小康,以后的生活有盼头了。”鲁掌镇村民小碧生和妻子在新家铺设新床,开心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长期以来, 泸水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六个一批”要求,切实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格对照“6945”贫困退出标准,在珠海市、中交集团等的社会帮扶下,全面实施“安居、增收、强基、育才、社保”五大工程,并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7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驻村帮扶,4571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狠抓精准脱贫,减少贫困人口8627人。

  秋雨后,在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草甲王地自然村的西蒙塔尔牛养殖基地,丫口一组建档立卡户李忠华挥舞着铲子拌草料,干劲十足。

  2016年,李忠华入选护林员,每月有了700元的固定收入。去年,村里成立了养牛合作社,李忠华到合作社打工,有了双份收入,每月收入3700元。“现在,国家帮扶建盖了新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李忠华高兴地说。

  两山夹一江的特殊地貌,让泸水市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高山深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态敏感区和陡坡地上。


新房林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泸水市因地制宜,分年度、有计划地将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集镇,实现易地搬迁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和未来。

  鲁掌镇登埂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点,崭新的46栋两层楼房依山就势分布在平缓的山坡上。每天骑摩托车接送小女儿到附近的幼儿园读书,是搬迁户王丽芳的主要工作。

  “以前住在深山老林,小孩上学单程都要走12个小时,村里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国家干部。搬来这里离六库近,骑车也就20分钟路程,上学就医就业非常方便。”王丽芳说,丈夫在六库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自己养鸡喂猪,接送小孩,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几倍。

  从上江镇三界桥向北至洛本卓白族乡,再往东南方向至老窝镇,沿路到处机声隆隆,一支支施工队伍在烈日下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建新居,一栋栋具有傈僳民居特色的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矗立在怒江两岸。低矮破旧的杈杈房、篾笆房、木板房在逐渐消失,各族群众陆续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房,圆了几代人的安居梦,开启了幸福生活新坦途。

  截至9月26日,泸水市已有375户1631人入住新居。

建设一批项目  带动一方发展

  炎炎烈日下,保泸高速公路勐古怒江特大桥施工现场机声隆隆,大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数十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保泸高速公路是怒江州发展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起于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老营,与杭瑞高速公路相接,止于六库镇小沙坝,路线全长约85.132公里,按双向4车道标准建设,路基宽25.5米,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项目批复概算150.19亿元。目前,保泸高速公路泸水段已完成投资11.8875亿元。

  保泸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泸水市交通发展滞后的状况,实现与全省高速公路网的联通对接,进一步完善通省达边的大交通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有力推动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带动泸水市乃至怒江州特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引领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为实现怒江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0年前,泸水市许多村寨没有一寸公路,生活用品全靠人背马驮,出门就爬坡,过江出行靠溜索。如今,峡谷“彩带”不断向深山密林延伸,串联起一个又一个高山村寨,打破了封闭,畅通了物流。

  一路通达百业兴。昔日宁静贫困的山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迈出了快速发展的坚实步伐,草果、核桃、花椒,这些原来藏在深山丛林中的特色农产品,随着滚滚车轮,源源不断运往山外,变成一沓沓钞票,鼓足了各族人民的腰包。

  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公路2650公里,比1978年增加2368.8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83公里。农村公路硬化里程达860公里,71个行政村通公路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形成了以州府六库为中心,省道东西线即东线六兰线,西线跃片线,南北线即国道G219丙瑞线为骨架的大十字架公路交通干线,市乡村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

  重大项目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载体。1978年,泸水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零。改革开放以来,以交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主的一波接一波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泸水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成为了拉动全市经济、改善民生的引擎。仅2017年,全市重点项目新开工15个,在建9个,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57.5亿元。六兰二级公路、泸腾二级公路、小沙坝至大南茂段航运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新城区9号路网、桃园居、叶子花居、城墙坝安置点等61个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9月13日,泸水市美丽公路南延线改扩建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老年养护院综合楼等1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涉及社会事业、农业农村、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建设、市政房地产等领域,总投资达384265万元。

  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心工程,凝聚成了推动泸水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机能,重大项目建设已成为拉动泸水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改善民生的“支撑点”,优化发展环境的“主抓手”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推动了全市经济大发展,加速了资源转换、产业转优、体制转轨,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如今,放眼泸水大地,怒江沿江一线,美丽公路施工现场车来人往,一片繁忙;易地扶贫搬迁工地机器轰鸣;密林深处,核桃、草果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扮绿一座荒山  致富一方百姓

  金秋十月,是泸水市各族群众最热闹、最繁忙的时节。

  清澈见底的滴水河南岸,鲁掌镇三河村村民月珍穿梭在郁郁葱葱的花椒树下,利索地采摘着一簇簇火红的花椒,并小心翼翼地放到斜跨在胸前的小背篓里。

  月珍一家种植了8亩花椒,每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以前种花椒担心卖不出去,可现在村里种的人多了,老板就直接到村里收购,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了。”月珍乐说,40年前,许多村民都以砍伐树木为生,树木日渐稀少,随着国家推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村民从砍伐树木逐渐转化为种植树木。如今,种植树木,既能美化绿化家园,还能提高经济收入已成为三河村民的共识。

  滴水河、古炭河、湾转河纵贯三河村,缓缓流动的河水倒映着青山,倒映着蓝天,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40年来,三河村村民把滴水河、古炭河、湾转河当作母亲河,以种好“三棵树”(核桃、草果、花椒)为抓手,用心呵护三河条。截至目前,已累计在三条河两岸种植泡核桃13500亩、草果15000亩、花椒600亩。同时探索农林复合种养“四种生态农业模式”,即“林—菜”“林—药”“林—草”“林—畜”模式,在林下种植刺笼苞、魔芋、蔬菜和重楼、黄连、三七等药材,养殖生态土鸡、兔子等畜禽,已形成了规模化、有层次的产业体系。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80元,如今三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寨。

  40年来,泸水市走生态立市、绿色富民之路,在脱贫攻坚中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脱贫攻坚,把发展林木、林果、林药、林苗、林畜、林菌、林菜、林游作为泸水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重点发展核桃、漆树等特色经济林果,草果、重楼、云黄连、云木香等中药材,高黎贡山猪、肉牛、黑山羊、生态土鸡等高原特色畜牧养殖产业,盘活泸水万重山,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如今,成片的草果林、核桃林、花椒林不仅扮绿了荒山,更成为泸水山区群众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仅2017年,泸水市完成核桃、草果等特色林产业提质增效3万亩,新增特色经济作物种植3.66万亩,新增种植木香、云黄连、重楼等中草药2.49万亩,种植漆树、油茶等木本油料8.25万亩。

实施一批民生工程 增强一批群众获得感

  泸水市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直过区”等为一体的县(市),教育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各族群众掌握知识技能较少是致贫致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前教育的短缺,更是泸水短板中的短板。

  2016年,泸水市借助省教育厅加大对当地脱贫攻坚帮扶力度的东风,作出了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规划,提出以市办幼儿园为示范、乡(镇)办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学前1至2年学前教育为基础的公办和民办并举之办园目标,先后投入约5000万元,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泸水市共有82所幼儿园,覆盖所有行政村,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5.48%。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一村一幼”“一乡一中心”“一县一示范”的目标,实现了泸水贫困山区适龄幼儿按时入园、就近入园的梦想,开启了从幼儿教育着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征程。

上江镇大练地村大山脚幼儿园

  秋雨后的清晨,寂静的上江镇大练地村大山脚村民小组被歌声和笑声唤醒。屋舍明净、具有傈僳民族特色的大山脚幼儿园内,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聚在宽敞的操场上,一边做操一边放声歌唱。

  村民何树花因家境贫寒、路途遥远,从未上过一天学,至今她还再为这事“耿耿于怀”。“我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国家政策好,幼儿园就建在家门口,我一定让我娃娃好好上学,不能再让他像我一样吃没文化的亏。”

  何树花家与幼儿园只隔着几步路,早上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她与爱人就在附近工地打零工。“村里有了幼儿园,娃娃能读书、学知识,我们大人也能腾出时间去挣钱。”何树花说。

  全面落实14年免费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2016年秋季以来,泸水市正式启动学前两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4年免费教育。到2017年,14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发放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2103.67万元、国家助学金115.45万元,极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圆了莘莘学子的求学梦。


 

  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泸水市医疗事业乘着改革的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由最初的没地看病,到如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专业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泸水市行政村村卫生室建有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14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居民10.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9417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地区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40年来,泸水市稳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收集整理了《民间舞蹈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曲集成》等,编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傈僳族民歌》内部资料集、《傈僳族民歌——摆时集》等。拍摄制作了《傈僳族民歌》教学片和《阔时节》教学片,出版了《相约怒江》《峡谷神韵》《傈僳族民歌——期奔弹唱》专辑,打造了澡塘歌会、傈僳族“阔时”节、傈僳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洛本卓勒墨人“尚旺节”、傈僳族刀杆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民族文化品牌。

  40年来,泸水市文化事业借助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迎来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4O年栉风沐雨,40载春华秋实。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殊荣、一个个改变,都见证了泸水市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丰硕成果。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泸水儿女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谱写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陈金勇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