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付三,是泸水市洛本卓乡色德村果科组村民,现年37岁,傈僳族,中共党员。2001年初中毕业后,光荣入伍,在保山边防支队服役三年,服役期间,因缉毒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7年6月至今担任色德村委会武装干事。因处于闭塞贫困的山村,加之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和年幼的子女需要抚养,家境十分贫困,2013年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扶持帮助下,通过三年的勤劳苦干,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6年波付三向村委会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光荣的成为了建档立卡户中率先脱贫摘帽的一员。
自从被评为贫困户那天起,波付三一直感到脸上无光,觉得很丢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睡觉都不踏实;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率先脱贫,带头致富,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楷模作用。如今,波付三家终于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真帮实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
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政策更多倾向贫困户,个别乡邻说,波付三家这回好了,被评上贫困户,啥都不用干就等着上边给钱花。听了这些话,波付三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脸上火辣辣地刺痛。
在困难面前,决不能低头,波付三常常告诉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劳苦干,生活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2015年以来,州发改委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多次到波付三家走访调研,为他讲解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鼓励波付三树立信心,使他看到了希望,脱贫的决心更大了。
由于有部队学习工作的经历,通过观察驻防部队附近农民发展生产致富的经验,看到他们从一名普通农民到致富能手,波付三感受很深启发很大。
于是波付三结合自身实际,首先搞起了蔬菜种植,带头并发动群众先后种植了大蒜和生姜50多亩,通过艰辛劳作和精心培育,大蒜和生姜获得了大丰收。但由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销售渠道没有对接好,出现了滞销,看着地里堆满的大蒜和生姜,波付三着急上火,不知该怎么办,当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寻找销售渠道,联系单位和学校来收购,直到全部卖完,保障了波付三和农户的收成。
经过这次初步尝试,虽然没有大获成功,但波付三没有气馁,总结经验,坚持继续发展种植、养殖业,向农技人员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提前联系好销售路子,确保稳产增收。
波付三觉得不能“一棵树上吊死”,需转变思路谋出路,自从乡政府到村委会的公路硬化贯通后,村民乘车出行的需求增多了,在了解到建档立卡户可以贷款5万元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后,他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购买了一辆农村客运面包车,在工作之余跑起了农村客运,每年收入从原来的7、8千元一下增加到5、6万元,2016年成功摘除了“穷帽”。在波付三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开始买车跑运输,带动了6、7户村民脱贫致富。
三年来,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发展种植和跑运输,波付三家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吃穿不愁,2016年享受美丽宜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平顶楼房,子女上学全免费还有补助,看病住院能报销,养老有保障不用愁,过上了以前从不敢想的好生活。
波付三一直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也知道,政策再好还得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靠政策的同时,更需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真是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想法越来越多,心气也越来越高,今年波付三又结合色德村推进规模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积极带头参与发展“中华蜂”特色养殖产业,我们坚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日子终将越过越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要带身边人”,作为率先摘帽脱贫的光荣户和基层村委会的干部,在自己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温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抓住机遇帮助全村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真帮实扶、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波付三积极投入到色德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学习和宣传各项扶贫政策,走村入户,掌握村情、贫情,与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扶贫思路,制定扶贫规划,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色德村,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在武警上海总队、武警云南总队和州发改委的对口挂钩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村公路硬化贯通,村民出行交通明显改善;家家户户通电、通水,能听广播看电视;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设施配备齐全,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幼儿园和卫生室正在建设;美丽宜居和危房改造推进有序,村民将住进安全稳固的房屋;种植结构调整,茶叶、中华蜂、花椒等特色种养业规模化产业有序推进,尤其是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全村有200多户1000多人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城镇化集中安置。
“扶贫使色德村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色德村将如期脱贫出列,百姓能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我是其中一员!” 波付三说。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