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危旧房,喜住新农居

2018-10-10 08:32:49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

  称杆村全貌

  尽管已是寒露时节,但峡谷大地依然清爽怡人。驱车沿怒江美丽公路前行,扑面而来的除丝丝凉意外,还有满目的绿意、动人的“风景”和别样的激情。去往泸水市称杆乡称杆村大村子路上,不时遇到运送建筑材料的车辆,一幢幢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正在热火朝天改造中。远远望去,青瓦白墙间,彰显傈僳族民族特色的黑白相间的拉贝宛若明珠散落在青山绿水间。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的村民饱含深情地说:“是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家!”

  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工作,今年7月,泸水市创建了称杆乡称杆村大村子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全市“农危改”工作,在圆贫困户几代人住房梦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

  “农危改”后陆波华家的房子

  民生工程进深山

  称杆村大村子是一个组,藏在深山中。

  对大村子组52岁的陆波华和他80岁的母亲来说,能赶上政府实施的“农危改”政策实在值得庆幸。

  大村子组位于称杆乡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虽曾为乡政府所在地,但截至目前,全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621人,通过实施“农危改”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现有危房39户。

  在陆波华家,记者看到,以前的石棉瓦换成了环保的树脂瓦,加固的楼层,粉刷一新的墙体,干净整洁的庭院,院子下方的猪圈内,三四头肥猪正在圈里欢快拱食。

  坐在屋前的条凳上,陆波华的母亲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原来的茅草房到处透风,1998年又建了土墙房,20年了,也是瓦烂墙裂、透风漏雨的,一到刮风下雨心里就发毛,觉都不敢睡,又没有钱修。7月份,市里和乡里的工作队来我家,看见房子烂得厉害,就跟我们讲要帮着修房子,当时不相信,想不到才几个月就把房子修好了,屋里亮光光,屋外清爽爽,墙上还画起我们傈僳族喜欢的图画,以前,这是有钱人家才住得起呢。想不到这把年纪还有这样的好日子过,多谢共产党。”老人脸上透着藏不住的满足。

  通过“农危改”工程得实惠的远不止陆波华家,截至目前,大村子18户“农危改”示范户,已改造完工并入住18户,其中C级3户,D级15户。正在施工C级4户,D级1户,余下的16户将于今年11月30日前全部完成改造。

\

  “农危改”后凤兰家的房子

  多措并举促危改

  民生之首为安居,安居才能真乐业。如何彻底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问题,一直是泸水市党委政府牵挂的民生问题。

  为将“农危改”政策落到实处,确定项目示范点后,泸水市住建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示范点改造实行乡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各挂联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在乡政府领导下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示范点改造工作。

  提高群众对“农危改”的知晓率是决定“农危改”工作进度的关键一环,召开镇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采取进村入户宣传等方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工作组的工作重心。在看到陆波华一家因“农危改”住上放心房、安心发展生产后,一些危房户主动找到工作组,要求尽快对自家房屋进行加固改造。

  “’农危改‘资金,每一分都得用在刀刃上,都有严格审核,而且层层监督、层层审批、环环相扣,少哪个环节都不行。”随行的称杆乡政府工作人员杨诗莹告诉记者,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乡政府严格按照《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由施工队提出拨付申请,依次经乡项目办负责人,分管领导,乡财政所,分管副乡长、乡长审核,严格按照程序使用和管理相关资金,做到财务资金公平公开透明,确保“农危改”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为方便查询,市住建局“农危改”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农危改”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做到完整、真实、准确。

  考虑到称杆村有建房经验的村民较多,就近招工可解决本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领导小组决定成立称杆村农村工匠施工队,通过乡政府与施工企业和农村工匠施工队进行竞争性谈判后,最终以最低的定额成本价确定由农村工匠施工队进场施工。

  因媳妇患病,3个女儿均在上学,一直以来,纳文忠虽有电焊技术,却无法和别人一样外出务工,只能在村里打短工维持家用。“加入施工队后,平均每月能有4000多块钱收入,自己再养点牛养点猪,媳妇看病、娃娃上学的钱都有着落了,关键是在家门口做工,照顾得了媳妇。”

  改造后的房屋质量如何、能否安心入住是贫困户最关心的事。为此,市住建局抽调了单位熟悉“农危改”业务的工作人员组成专家,下派至各乡(镇),对项目改造、加固等进行技术指导,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不切合标准的,责令限期改正。

  多元投入,形成互补;科学规划,注重管理……一系列措施,让泸水市“农危改”工程如暖风,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对泸水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深情厚意送进千家万户。

\

  “农危改”前村民纳二华家的房子

\

  “农危改”后村民纳二华家的房子

  山村农家感党恩

  走进称杆村,看到最多的是新房,听得最多的是笑声,感受最多的是群众发自肺腑的喜悦。“农危改”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快发展步伐、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村民纳二华家的房子是原乡政府所在地供销社,木板房,两层楼,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乡政府搬迁后,1990年,纳二华花1.5万元买下并入住,时隔28年,房子面临加固修复却力不从心,在国家“农危改”政策的润泽下,这次,他家的房子成为了示范点之一。“国家帮我们加固房子,让我们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致富也有盼头了,感谢政府!”纳二华说,下一步,他想利用自家房子“老房老舍”的特点,就地取材,开个农家乐。

  “农危改”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也使干部与群众的心贴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情谊加深了。“人民政府就是好,农村危房全改造;为民解困修建房,党的恩情比天高。”“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谢共产党”……这从耄耋老人口中说出的话,朴实而真切地表达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据统计,称杆村示范点创建总投资概算350.5万元,其中包括“农危改”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治理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2018年市级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国倾财力危房去,党引春风幸福来。短短几个月,“农危改”项目让称杆村从此旧貌换新颜。与此同时,同步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美丽特色村庄项目及村庄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把一个通过创建“农危改”示范户、示范点、示范村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美丽山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