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稿件】科技让怒江摘掉“蛮荒”帽——改革开放40年怒江州科技发展综述

2018-10-09 15:06:00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黄艳萍

  从1968年兰坪盐矿成功研制平锅煎盐,到1974年怒江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1977年怒江州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85年科协挂牌,再到如今的科技信息化、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州委、州政府不断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系,调动全州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978年,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的“拐点”。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全方位地描绘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号角。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

  与之相对应的是,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怒江州“十五”科技发展计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怒江州“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得到发展。截至目前,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3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31人。

  科技催开创新花。40年来,全州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共鉴定、评定科技成果156项,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奖项148项。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不断增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1977年,全州科技经费不足1.5万元,基础差、起点低,经济发展滞后、科研经费少,这极大地制约了怒江州科技发展。

  1986年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对科技“三项经费”拨款逐年增多,并建立和完善了经费增长长效机制,用以支持科技管理和创新工作,保障科技人员和科技部门正常运行。“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75项,共投入项目资金1417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成为怒江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03年和2006年,怒江科技大楼、福贡科技办公楼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怒江州科技局、福贡县科技局长期以来没有固定办公地点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州、县科技部门的工作条件。“科技大楼让科技工作者有了科技交流活动中心,大家在这里研究科技、创新科技,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为怒江发展出力。”在州科技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张朝江看来,怒江科技发展尤其是硬件设施的改善,给全州科技创新带来了跨越式变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科技项目逐年递增,支撑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加强

  40年来,通过培育科技辅导员、配套完善村级科技活动室、培育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实施草果、核桃、萝芙木、家禽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怒江州形成了实施一批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品牌、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良好局面。

  2008年始,怒江州以省科技厅实施“党政一把手”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共组织了《漆树籽残渣制生态饲料及特种营养食用油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云黄连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怒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普及行动》《100吨每年冶金法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工业性试验》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年产6500吨漆树籽饼粕配合饲料生产线1条,培训了5000户农户及数百名管理技术人员。培育开发60万亩漆树产业,4100亩云黄连种植示范基地并推广种植38000亩,改造低产云黄连9300亩。开展各类农村科技培训5231期,受训农民达32万人(次);完成10万册《农村实用技术手册》编印工作,农民人均基本掌握2-3门实用技术。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从过去的街头摆摊发放科普宣传印刷品,到现在利用科普宣传大篷车、报刊、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移动端等新媒体,开展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等服务活动,全州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得到了全面改善。”长期从事科普服务工作的州科协高级工高利华,对近年来怒江州科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助力脱贫攻坚可谓认识深刻。

  科普宣传面不断扩大,公众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给我们免费送来了菜种、消毒粉、打虫药和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太好了!”对于家住泸水市上江镇大墩子村的养猪专业户尹文梅来说,在领到物资、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手头的资料才是增收致富的“法宝”。

  近年来,怒江州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有效提升公众科技素质。2001年起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边疆万里行”活动,更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科学预防“非典”、禽流感等科普知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共向群众发放专题宣传册32154份、宣传挂图29360张、实用技术资料15400余份、《云南科技报》专刊6170余份,受宣面达173500人次,起到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科技人才培养全面加强 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收集、制作这些标本,使科技展室形成一个具有怒江特色的小博物馆;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 正在泸水一中青少年科技展室科技活动中心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科技辅导员夏光龙认为,开展科技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这是怒江州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怒江州积极引进青少年科普培训项目,举办怒江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较好成绩。先后建立完善村级科技活动室(站)258个、科普宣传栏 280 块690 米,配备培训桌椅3726套、科普图书159750册、VCD光碟2740碟,有力实施并推动了 “四项基础科普工程”建设。

  日益增强的科技交流,让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举办云南怒江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云南省科技展洽会等方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较好效果;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兰坪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围绕怒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与珠海市座谈交流科技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州内农业公司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充分利用平台展示、宣传、推介怒江丰富的产品,促使省外多家企业和团队达成合作意向……

  40年创新发展,40年成就辉煌。40年来,全州生物、农业、工业等领域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技扶贫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以科技搭建的平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资源,融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科技精准扶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推进于一体的科技发展模式,让怒江州科技实现了从“蛮荒之地”到“发展兴盛”的转变,并必将从“发展兴盛”走向“欣欣向荣”。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