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金:20年公益电影放映点亮峡谷夜

2018-05-25 18:57:3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

  20年,1个人,1辆车,7300个夜晚,3800场电影,近50万人次。这些年,泸水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公益电影放映员杨明金有一半多的时光是陪着城乡那些道不出姓名的观众度过的。一辆皮卡车、一台放映机、两只音响、一包幕布和幕架是他的全部“家当”。一年中的大部分夜晚,他总是带着这些“家当”奔走在社区、广场、军营、学校和乡村,为群众带去欢乐,肩负向乡村普及电影文化的使命。

  回忆这20年公益放映路,年届不惑的杨明金知道,他是因为热爱而选择、坚持、执着的。从青春,到而立,到不惑,这20年,如若搬上银幕,其中的主角,杨明金当之无愧。

\

20年风雨放映路,只为儿时一个“毒誓”

  5月18日18时许,匆匆扒了几口饭的杨明金便驾车前往鲁掌镇登埂村马掌河小组。在幼儿园院内,他麻利地卸下音响,须臾,从音响里传出的经典红歌和傈僳语歌曲让附近村民闻声赶来,帮着他搬设备、安装银幕架。一切就绪后,杨明金熟练地调试音响、对焦,20时20分,夜的帷幕渐渐低垂,放完《护林种菌两不误》和《地震灾害预防》两部科普短片后,傈僳语版电影《战狼Ⅰ》正式上映。银幕前,村民或坐在小凳上或席地而坐。繁星如昼,听着银幕前的议论声和欢笑声,守在放映机旁的杨明金显得很满足。

  说起放映电影的经历,杨明金用“日晒雨淋、披星戴月”八个字来形容。然而因为热爱,20年来,他一直奔走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点亮农村文化生活的路上,潜心研究放映数字电影技巧,凭借壮观的画面和震撼的声音牢牢抓住观众的“胃”。

  杨明金出生在保山腾冲市农村,打小喜欢看电影,而让他坚定当放映员这个信念源于9岁时一次看电影被中途“清场”的尴尬。那天,走在回家路上,无法再续电影情节的焦灼和不甘搅得他心神难宁,“长大后要放免费电影”的“毒誓”也在他心里扎了根。

  1998年夏天,从汽修学校维修专业毕业的19岁的杨明金在乡供销社预付了1200元后便拉回了总价近6000元的1台发电机和1台放映机,又在电影发行站以每部5元的片租租来影片。

  因担心放映环节出错被笑话,杨明金在家对着设备捣鼓了3天后才在第三天傍晚骑上摩托车,将设备运到村里的空地上,开始自己此生的第一场电影放映。巧的是,那晚放映的片子,恰是10年前未了的《孟姜女》。在满场观众中,杨明金的目光一下子就与当年“清理”他的放映员的目光触在了一起,对方的眼里,有怀疑,有惊讶,但更多的是赞许……

\

在身份转变和电影转型中坚守

  同年秋天,杨明金应聘到泸水县一家汽车维修公司当学徒,结识现在的妻子后将户口迁入了老窝白族乡。与户口一同迁来的还有他的放映机,白天上班,晚上到广场、到农村免费放映电影仍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妻子深知电影在丈夫心中的分量,20年来,尽管生活难免磕磕绊绊,但从未因放映的事与丈夫红过脸,这样的理解和支持,让杨明金放映电影的足迹遍布泸水山山岭岭。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着近10年放映经验的杨明金被纳入放映队伍,成为县里唯一一个不在编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

  和一些放映员所到之处必得找社区或村委会签字盖章、以示完成放映任务不同,杨明金的放映证明上几乎没盖过一次章,在他看来,观众开心的笑就是最好的印章。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生活在峡谷深处的大部分村民对电影的欣赏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上。2009年7月,在六库镇赖茂村东方红小组放映《喋血金兰》时,一位花甲老人“要是电影也能讲傈僳话就好了”的感叹,让杨明金开始琢磨如何把电影放得更好更有质量。那年9月,南京电影机械厂接到一个来自千里之外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正是杨明金。电话中,杨明金讲述了怒江大峡谷,讲述了自己的困惑,也讲述了群众对健康文化生活的期盼,同时恳请对方在汉语和民语声道切换上尽最大努力提供技术支持。

  因为这通电话,让我州将民语电影译制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因为这通电话,和杨明金一样的电影放映员的放映之路变得宽阔;因为这通电话,民语电影之花从此在大峡谷恒久绽放。

  2013年,我国电影事业实现了从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成功转型。如何通过好电影留住观众,让杨明金再次陷入了思索。

  杨明金所理解的“好电影”是不低俗、不媚俗,能在或轻松或庄重或震撼中给人以教化。无论观众提出怎样的需求,他都尽量满足,而爱国主义题材和科教题材影片永远是每次放映的首选。这样的坚持,让他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收获了尊重。在观众心中,杨明金不单纯是电影放映员,更是文明传播的使者。杨明金说,这么多年,能让他坚持下来的,是大山里那一双双全神贯注的眼睛和毫不掩饰的笑,有时放完一部,看到村民还舍不得散场,他又放第二部,子夜时分返程是家常便饭。

\

\

电影放到哪里,爱心助学就跟到哪里

  20年来,绕过的山、驶过的弯、路过的坑、趟过的河杨明金早已记不住,但放映路上收获的温暖,一幕一幕,全沉淀在他心底。

  杨明金还记得,在前往距大兴地镇46公里的团结村委会放映路上,倾盆大雨让又窄又陡的通村公路变得泥泞湿滑,皮卡车陷入其中动弹不得,天黑、雨急且伴着塌方,是那道由远而近的手电筒光让他绝望的心重燃希望,闻讯而来的村民,在泥水中徒手扒开塌方石块,又从路边找来树枝,垫平路坑后满身泥水地将他迎进了村。

  杨明金还记得,凌晨1时从片马镇结束放映返回六库城区途中,数吨从山上滚落的石头挡住了他回家的路。关键时刻,一对老夫妻送来的锄头让他得以安全返家和妻女团聚。

  杨明金还记得,放映结束后,一些村民默默帮他收拾设备,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

  ……

  正是这样的温暖,唤起了杨明金内心深处的爱,20年来,他带给峡谷深处的,不仅是一部部影片,还有对贫困孩子的关爱。一次放映路上,一名小学生向他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少先队队礼,说:“叔叔赶这么远的路给我们放电影,辛苦了。”意外收获的感动,让他不由得多看了男孩两眼:旧而破的帆布鞋,将两只脚的大拇指和食指暴露给了严冬。那晚,当村民沉浸在电影的精彩中时,杨明金的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他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记得给孩子带几双鞋。

  一开始,杨明金帮助的只是有限的几个,可随着放映地点的增多,他发现的“走光”孩子也越来越多。从事汽修和轮胎销售的杨明金,因为业务关系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朋友,后来,每次进村,他都有意识地将贫困孩子的照片配文后上传至 QQ “说说”和微信朋友圈,一些爱心微友关注到后,纷纷将物品邮寄到他家,请他代为传递爱心。

  这些年,杨明金已记不清自掏腰包给贫困孩子买了多少衣物,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只接受爱心人士的衣物和文具捐赠,绝不涉及资金。他希望通过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在大峡谷深处有很多孩子,因为贫困、因为家庭变故、因为无法预知的原因而陷入困境,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伸手拉一把……

\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他也会坚持下去

  杨明金不会想到,因为儿时的一个“毒誓”,让他在放映路上一走就是20年。这20年,他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却秉承“热爱一个行业就要全心投入”的朴素理念,不断摸索、研究,从设备维护到传输、放映,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打磨成行业好手,北京中科智网科技有限公司放映照片评选特等奖、二等奖,泸水市农村免费电影放映工程先进放映工作者,泸水市首届电影技能大比武冠军……这些荣誉,让杨明金体会到作为一名公益电影放映员的骄傲,也感受到责任的沉重。

  在杨明金的微信里,有一个由他发起的“农村数字电影友好交流群”,群成员为全国各地公益电影放映员。虽曰“交流群”,但更多时候都是别人向他讨教,而杨明金也总会耐心解答,毫不吝惜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如今,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对很多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奢侈,然而杨明金还是执拗地走在公益电影放映路上,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承载了他人生中太多美好的回忆,在他心中,电影占据着很重的位置,他放映的科教短片,常成为农民朋友致富的“金钥匙”;他宣传的惠民政策以及耕地保护、森林防火等政策法规,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的电影永不散场,只要还有人看,哪怕只有一个,我也会一直放下去,放到老,放到抬不动机器为止!”话语里,透出的是不可辩驳的执着和执拗。

  对杨明金而言,放映电影的过程就是经历人生的过程,黑色的胶片、沉重的设备、从黑白到斑斓的影像,伴他走过了20年,20年来,电影记载着他人生的酸甜苦辣,而他,默默地演绎着无悔的“光影人生”,只为一份无法言说的踏实与满足。

\

\

\

\

【采访手记】

  走进杨明金的工作室,恍若走进一个浓缩的电影展览馆,100多套可以正常放映的电影器材无声讲述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变迁。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收藏着很多老旧的电影器材和记录怒江自然、人文、历史的影视资料:怒江州第一套“解放103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怒江州第一台由南京电影机械厂于1956年11月制造的“五四型”16mm放映机,胶片电影《怒江情》、独龙族文面女海报、与驼峰航线有关的汉怒双语胶片电影《国际大营救》……

  20年来,杨明金用来打理生意的时间很少,他每天的时间,不是放电影,就是走村串寨搜集那些散落在乡村的 “影视文物”,只要别人提供的线索有价值,哪怕历尽艰辛也要“顺线追踪”。在杨明金眼里,这些“老疙瘩”不是废品,恰是中国电影成长的见证。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杨明金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立一个电影展览馆,展示怒江,展示中国电影史,讲述一代又一代电影放映员的无悔初心——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授“致富宝典”……

  但愿,杨明金的愿望不会遥远;但愿,像杨明金这样的电影放映员的路越走越宽;但愿,我国电影放映事业能迎来更加蓬勃的春天。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