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圆了入“园”梦

2018-05-24 11:15:30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妮玉才

\

  夏日的清晨,寂静的怒江大峡谷被歌声和笑声唤醒。

  在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村大山脚村民小组屋舍明净、具有傈僳民族特色的大山脚幼儿园内,孩子们和园长包学李聚在宽敞的操场上,放声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

  记者刚走到幼儿园门口就看到穿着粉红色裙子的小朋友胡香梅,松开一直牵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冲进幼儿园,加入到“大部队”中大声唱起了歌。

  对于妈妈何树花来说,孩子有人管了,自己也可以腾出手多做点农活。

  “村里的幼儿园是去年建好的,就在家门口,很方便,而且上学都不要钱。”让从未上过一天学的何树花高兴的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会讲普通话,变得爱干净、懂礼貌了。

\

  据包学李介绍,大山脚幼儿园既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也是一个特殊的党员活动室。每周一至周五是幼儿园的办园时间,晚上和周末是党员和村民的活动时间,是一所学前教育与党群活动场所资源共建共享的幼儿园。

  像大山脚村民小组这样,整合村里的各种资源把幼儿园建在村民家门口,不仅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也能相应减轻村民负担。

  泸水市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直过区”为一体。教育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各族群众掌握知识技能较少是致贫致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前教育的短缺,更是泸水市短板中的短板。2016年,泸水市搭借省教育厅加大对当地扶贫攻坚帮扶力度的东风,作出了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规划,提出以市办幼儿园为示范、乡(镇)办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学前1至2年学前教育为基础的公办和民办并举办园目标,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建设。

  据市教育局副局长尹智介绍,自2016年来,泸水市积极向上争取各种帮扶和项目资金,得到了省教育厅的政策倾斜、珠海市的倾力帮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先后投入约5000万元,全面推进“一村一幼”工程建设。在工程推进中,泸水市整合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村民活动场所、村小闲置校舍等方式,形成了3种特色的乡村办园模式。周一至周五,党员活动室就是幼儿园,周末和夜晚,党员活动室“归还”给党员和村民。用好有闲置校舍的村完小资产,改建和扩建幼儿园,让旧操场变身“幼儿乐园”。结合易地搬迁统筹新建幼儿园,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学龄前儿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截至目前,泸水市的幼儿园从2015年的6所变成了82所,达到了每个村委会(社区)都有一所幼儿园。同时,在园幼儿也从3年前的2052人增加到4978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44.9%提升到65.48%。在全省范围内,泸水市率先实现了“一村一幼”“一乡一中心”“一县一示范”的目标,实现了泸水贫困山区适龄幼儿按时入园、就近入园的梦想,开启了从幼儿教育着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征程,

  “今年还在继续推进幼儿园建设,到9月份时,泸水市的幼儿园将达到92所,到2020年将达到100所。”尹智说。

  想要办好幼儿园,关键还得有好老师。两年来,泸水市动员56名小学教师转岗成为幼儿教师,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招募志愿者、鼓励师范院校学生到边疆实习等方式,先后招聘了149名幼儿教育特岗教师和志愿者到乡村幼儿园任教,初步解决了幼儿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促进全市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泸水市采取市级幼儿园一名骨干教师挂钩一所村级幼儿园的方式,加强村级幼儿园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和特色发展等。

  此外,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泸水市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将学前两年教育纳入国家财政支撑范畴。同时,为让幼儿教师安心留园工作,泸水市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50多万元解决乡村幼儿教师志愿者待遇低的问题。

  尹智说:“下一步将逐年解决幼儿教师紧缺问题,同时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最终实现规范化办园,让山区贫困家庭的适龄幼儿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编辑:陈金勇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