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成员在排练
“小冯的表情不到位,调整过来,对对对,就这样,很好!很好!”“小张,你手臂伸缩的幅度再大一点,好好好,不错不错!”“大家按现在的节奏来就很好!”……
清晨8时30分,奔放激越的《贡山敬酒歌》从音响里传出,怒江州老年人活动中心4楼排练厅,近50名老年人合着节拍,开始一天的排练,每每这时,也总能听到来自场外的指导声。
艺术团成员演出风采
团庆20周年晚会上艺术团成员演出风采
这是怒江州“九·九艺术团”成立以来每天开展活动的缩影。22年来,艺术团从一个基础薄弱的“离退休老干部之家”逐渐发展为由离退休老干部、在六库城区定居或随子女在六库城区定居的中老年人、附近村寨村民组成的普及艺术的团体,受到州内中老年文艺爱好者的关注。
1996年重阳节,“九·九艺术团”以合法手续注册并正式成立。艺术团成立初期,活动经费可谓捉襟见肘,但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团成员或利用个人优势多方奔走,或个人捐款,积极为团里分忧解难、筹措经费,把团队带进 “艺术的春天”。
78岁的艺术团团长杨元吉退休前任怒江州民族歌舞团团长,作为怒江州音乐、艺术界德高望重的专家,由他谱曲的《欢乐的笛哩吐》《雪山顶上马铃响》《美丽的大羊场》等歌曲成为怒江州各族群众传唱至今的经典,并为怒江州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和一大批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付出了汗水和智慧。
卸任后的杨元吉,原本是想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继续深入民间收集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和研究非遗是他退休前一直想做的事。然而,艺术团刚成立,杨元吉就被离退休老干部推上了团长的“宝座”。虽曰“团长”,但杨元吉说,此“团长”非彼“团长”,“五无团体”是对它最形象的概括:无固定排练地点、无服装、无道具、无音响设备、无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艺术团成员的足迹遍布江东江西每一块空地,一台录音机就可满足一群老头老太对艺术的渴望,一套演出服装可以用上22年,直到2017年8月在州老年人活动中心有了排练场地后,这样的状况才算得到缓解,但艺术团的日常事务依然需要杨元吉奔走忙碌,付出的心血远比退休前多得多。
艺术团成员主要为退休女性,从州级和各县(市)离退休后加入的老干部是团里的骨干力量。成员入团需提交申请,经团委会考察通过后方可入团。
“艺术团刚成立我就加入了。我喜欢小品,“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还代表我们团参加了州里举办的反邪教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我们表演的跟反邪教有关的小品,就是杨团长创作的。”常年“浸泡”在“艺术海洋里”,让耄耋之年的李万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
73岁的“元老级”朱嘉祺年轻时曾是丽江地区歌舞团一名舞蹈演员,如今是团里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这把年纪还能从事老本行,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幸福爆棚‘!”
“管家”张育芳每次演出结束后都会把服装整理得规范整齐
同样堪称“元老”的74岁的张育芳虽是艺术团副团长,但在团员中却有着另一个称谓——管家。“张管家对团里的事特别上心,总是默默为团里付出。”有着11年团龄的会计冯明英告诉记者,张育芳主要负责团内的后勤保障等工作。22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张育芳都是最早到排练点的成员,义务为全民健身舞蹈点播放音乐,教授舞蹈,还承担起保管服装和道具的任务,22年来,她保管的服装和道具“连一颗纽扣也没有丢失过”。每次演出结束后,张育芳都会把“家当”收拾得干净整齐,将有汗渍的服装拿回家清洗。制作道具也是每次演出前张育芳操心的事,“团里的活动经费本来就少,能自己动手做的,绝不动用一分一厘。”因为对艺术的热爱,22年来,张育芳把艺术团当成自己的家,把团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只要接到演出任务,她便与其他团员苦心排练,力争把最好的一面呈给观众。
如今,很多社区举办的文艺活动都会邀请艺术团老成员前往指导。“让更多中老年人参与艺术活动,从而带动整个六库城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我们艺术团成立的初衷,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元吉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22年来,艺术团人数均保持在70名左右,“元老级”成员由成立时的68名到现在的20余名,除病逝、年迈、随子女在外定居无法参加团内活动外,无一成员中途退出。
艺术团成员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慰问演出
艺术团成员到敬老院慰问演出
22年来,艺术团先后演唱歌曲30余首,排练舞蹈50余支、小品近20个,大部分为自创;组织六库地区重大庆典活动、到各县(市)和部门送戏近300场,平均每年在基层演出14场,受众接近60万人次,演出节目近1000个,足迹遍布城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活跃农村、城镇基层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欢乐的笛哩吐》《歌声飞出心窝窝》《雪山顶上马铃响》《老年大学之歌》《晚晴颂》是团里的保留曲目,傈僳族《石月亮》《欠哦》《刮克》、怒族《乡音》《美丽的香格里拉》、普米族《蹉搓》、独龙族《五彩路》等是艺术团成员最喜欢表演的舞蹈。
“荣誉墙”一角
22年来,艺术团先后赴德宏州、保山市等地演出,到过北京、石家庄、上海参加全国性老年文艺汇演并获银奖;所演唱的歌曲和编排的舞蹈多次获全国、全省文艺比赛金奖、银奖和铜奖。艺术团也多次获得全省、全州“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广场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我们这些天天跟泥巴打交道的农民,这辈子还能在家门口的艺术团跳舞,真是做梦都梦不到!”来自六库镇小沙坝村委会新村小组54岁的张顺英和60岁的李金妹,在一次与艺术团朋友的闲聊中得知艺术团以普及艺术为己任后便慕名申请加入,即便是白天干活晚上排练,两人也有着道不尽的幸福。
“我们这一代,很多心怀艺术梦想的人都因为时代的原因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等条件允许时,早就错过了去专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加入’九·九艺术团‘,也算圆了年轻时候的梦想,这真是我们怒江人家门口的艺术学院。”有着5年团龄的高宗贤和黄权感慨道。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