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井村:小小“科研所” 铸就创业梦

2018-05-04 15:22:28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杨跃齐

\

  近日,笔者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啦井镇期井村大山箐小组了解到,今年25岁的胡云昌用当地野生羊肚菌进行组织培养,成功培育出了菌种,并进行试验种植了20亩羊肚菌,目前长势良好。

  建立实验室、制作实验工具、购买设备、找野生羊肚菌、制作培养基、消毒、接种、培育、驯化菌种、试验种植、管理基地等实验操作和实验流程成为了胡云昌近年来的日常工作。

  胡云昌2014年毕业于昆明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在昆明工作了两年后带着创业梦想返乡创业。从此,胡云昌与野生羊肚菌之间有了不解之缘,书写下了他与野生羊肚菌之间的“传奇”故事。

  谈到创业的艰辛,胡云昌打开了话匣子。2015年,胡云昌舍弃了月薪理想的工作,带着兴趣爱好和创业的梦想回乡创业。据胡云昌介绍,刚辞掉工作,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创业梦想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通过多次与父亲沟通后,才说服了父亲,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无法理解儿子读完大学,却不好好领薪上班,反而回来研究羊肚菌。直到羊肚菌从地里冒出头来,母子之间的感情才得到好转。

  2016年2月,胡云昌带上家中所有的积蓄,到四川食用菌研究所学习2个多月后,回到大山箐开始走上创业之路。

  因为刚步入社会,没有足够的积蓄,加上已花费2万多元的创业学费,造成资金短缺,没有经费建实验室。胡云昌就把父亲几年前买下来的废弃供电所改成了“科研所”。“科研所”内实验设备简陋,接种用的实验工具、无菌操作室都是自己制作出来的。

  在实验室里,胡云昌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自己从山上找回野生羊肚菌,然后制作培养基、消毒、接种、培育菌种、试验种植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利用当地的秸秆、康皮、麦麸、石灰等材料来制作营养包。所幸全部材料都可就地取材,既环保又省了成本。

  实验设备的简陋并不影响胡云昌的才能发挥,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终日与实验室相伴,反复研究,最终成功种植了20亩羊肚菌。“我从2016年开始培育菌种,主要实验了反季节种植,因反季节种植技术难题没有攻克,第一年我失败了。当时对我的打击还是不小,但是我没有放弃。2017年又培育了第二批菌种,种苗培育后,样品得到了研究所的认可,通过研究所的检验,菌种的培育非常成功。培育了菌种后,我陆续种植了20亩左右。”胡云昌说,出菇后得到了专家和研究所的肯定,现在有不少村民有种植意向,愿意和他合作种植羊肚菌。

  村民赵爱保高兴地告诉记者:“我种植了两亩,按照目前的长势,明年我再增加两到三亩。”

  天道酬勤。记者在试验种植基地看到,大大小小的羊肚菌从地里冒出来,菌型大而健壮。胡云昌告诉记者,前日已采收了一批羊肚菌售往昆明,价格不错。

  为了减少农户的种植成本和更快的普及这项技术,使更多的农户受益致富,胡云昌对种植农户开展了菌种制作技术和播种管理知识培训。目前,胡云昌已有了自己的合作模式和销售模式,他告诉记者:“合作模式是前期我提供技术和菌种的支持,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合作,等到后期出菇以后再分红给村民;销售模式是通过跟外面的公司合作,结合线上线下销售,直接将羊肚菌销售到消费者手里。”

\

  “我的实验室虽然很小,菌种生产量每一年可以达到500到600亩,菌种室能够容纳500到600亩的菌种生产量。”胡云昌说。

  据胡云昌介绍,培育驯化出来的羊肚菌和当地的野生羊肚菌味道一致,与野生羊肚菌相比,菌体更大,一年可种植两季。羊肚菌收获后,可以接着种植玉米,种植农作物和种植羊肚菌两不误。

  一人创业,带动一方;一人致富,全村富裕。谈到未来的发展,胡云昌信心满满。在羊肚菌种植基地里,胡云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羊肚菌种植每亩投入在1万元左右,亩产鲜菇500斤左右,按今年我卖的鲜菇价,每斤80到120元来计算,一亩净收入在2万到3万元左右。我今后的发展计划是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我们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他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将羊肚菌种植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今后还可以将这个产业推广到其他行政村”。

编辑:陈金勇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