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广袤的田畴里,村民们挥舞锄头穿梭在退耕还林地,挖坑、填土,种植茶树;在上江镇蛮英村,村民们忙于平整土地、育苗,为种植优质水稻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泸水市各乡镇利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署,掀起春耕备耕热潮。
这几天,荣华村党总支书记何贵宾比往常更加忙碌。从4月6日以来,村里按照全市的示范点项目建设规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在退耕还林地、自留地实施2000亩的标准化茶园种植。“已种了300亩,刚起头儿。过几年就有效益了,群众心里就有个奔头了。” 何贵宾高兴地说,3年后,茶园不仅会使村民的收入增加,还会把村庄装扮得更加美丽妖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随之也会提升。
走进上江镇蛮英村,村民们有的在忙于掀开小春生产时铺在田里的塑料薄膜,有的在翻耕土地,打理秧田,一片繁忙景象。
水稻,是上江镇大春的主要农作物,这里因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所产出的大米优质可口。“上江大米已走进六库各大超市和粮铺,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优质大米正成为上江镇的一张名片。”泸水市副市长、上江镇党委书记刘仕全说,今年大春,上江镇早动员、早部署,依托企业走订单农业的路子,在田坝发展6000亩优质水稻和1000亩稻田养鱼,提高优质水稻的品质,打造绿色、环保、原生态农产品,促农增收。同样走订单农业的路子,在缓坡地种植3000亩左右的小米辣和食用椒。引导村民从自发的小、散、乱的种植逐步到成片成规模的规划种植上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据泸水市农业局局长何泽杨介绍,今年,泸水市将紧紧围绕“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目标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在怒江两岸面山构建林菜饲兼顾、农牧结合、生态修复和产业建设的循环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面山项目总投资1580万元,目前已落实资金300万元,涉及面积2.55万亩。
根据怒江两岸面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市农业局积极调运种子,目前,已调运密本南瓜7000桶,可种植7000亩;红薯苗1300万苗,可种植5000亩;黄豆40吨,可种植10000亩;工业辣椒70万苗,可种植1000亩;山药205吨,可种植2000亩;培育香椿苗20亩,计划种植500亩。
同时,泸水市还将在老窝镇崇仁村、中元村、荣华村开展标准化茶园种植。目前,种植工作在有序推进中,已完成种植1000余亩。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