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州以来,一批批帮扶干部把怒江当作第二故乡,真情奉献,开展医疗卫生、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教育帮扶等工作,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扶贫之歌。
管延萍:申请帮扶三年,守护边疆群众健康
“珠海医生来了,大家快去检查身体!”阳春三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甲生村党群活动室,挤满了人。珠海市帮扶医生、丙中洛镇卫生院副院长管延萍背着医疗设备,带着镇里的医生,进村入户给村民体检。
“这里的老百姓没有体检意识,有了病挨不住才到医院。我们正在努力,希望能逐步改变这种状态。”管延萍说,丙中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秋那桶村孕妇杨阿芳,凌晨2点腹痛被家人送来镇卫生院。检查后发现产妇有胎膜早破症状,可镇里的医疗设备配备不齐,无法做手术,管延萍连夜将产妇送往贡山县人民医院。坑坑洼洼的公路,车辆颠簸慢行,杨阿芳疼痛难忍的惨叫声,深深的刺痛着管延萍的心。
“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到丙中洛后,管延萍一直在思索。
这几年,丙中洛卫生院配置了彩超、心电护理仪等设备,但会操作的医生非常少,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更是匮乏。管延萍积极向单位联系,购买书籍,对镇里的医护人员进行集中授课、重点示范、病例讨论等形式培训。在日常诊疗、进村体检、急病抢救中,手把手开展传帮带,把专业技能、新的医疗理论传递给乡镇医疗服务人员。
“管医生很敬业,苦得起,平均每天就诊30多人次,我们都争着向她学习医疗技术。”丙中洛镇卫生院院长杨江梅说,管延萍协助镇卫生院逐步完善全镇村民的健康档案,对各户人家的家族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和资料录入。
大雨天,打着伞冒雨走路到村里,体检点空荡荡,没有一个人。这是管延萍第一次入村体检的场景。“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贫困因素,这里的老百姓病发率较高、医疗保健意识非常低。”管延萍说,她支援期原本只有半年,到这里后,她申请帮扶三年,决心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多干几年,守护边疆群众的健康。
现在,每当管延萍出现在村口,村民就迅速赶来,与她交流谈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步改变老百姓的卫生习惯,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体魄。”管延萍说。
张家富:为怒江务工就业鼓与呼
“窝在村里种包谷,一年四季也就填饱肚子,永远脱不了贫。外出打工,一个月有4500元,还学到技能,增长见识呢!”泸水市六库镇新田村系北山小组党群活动室里。珠海市对口帮扶工作组成员张家富和村民们面对面说出外打工的好处。“什么是困难,困在家里就困难。什么是出路,走出去就有出路。”张家富推心置腹的一席话,打动了很多村民的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州后,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怒江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是动员难,二是稳定难。”张家富说,怒江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技能较弱,语言沟通能力较差,适应能力较差,外出就业意愿和信心不强。
张家富积极协调两地人社部门,到福贡县、泸水市的边远村组,发动村干部,把外出务工的政策、好处讲清说透。
“大哥,请问我们务工的子女可以在珠海市读书吗?”
“可以的,今年我们会制订针对怒江籍员工子女入学政策。”
这是一个怒江外出务工人员与张家富的微信对话。每次进村宣传动员,张家富都尽可能把说服对象的电话、微信留好,时不时拉拉家常。对来到珠海的人跟踪问询,了解就业生活情况。
泸水市古登乡42岁的加扒兴,张家富几次上门说服后到珠海市一家单位做环卫工人。可不久,加扒兴却辞职回了老家,张家富非常着急,跟踪询问,才知道加扒兴家里出了事。在张家富的动员鼓励下,料理完家事,加扒兴带着村里的四个人到珠海市另外一家企业务工。
为了实现怒江籍务工人员“能出去、稳得住,学技术、有收入”的目标,张家富辗转于怒江各乡镇村寨,实地调研、摸底,为怒江务工就业奔走操劳。协助两地人社部门制定岗前培训、跟踪服务、素质提升等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工作计划,先后组织40多家珠海优质重点企业赴怒江州开展劳动力转移招聘对接活动26场次。
“怒江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951人,可转移输出的大约4万人左右,劳动力转移就业大有可为。” 张家富说。
今年,张家富组织在珠海市务工的人员到泸水市边远村组现身说法,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当场就有十几个村民报名。“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再苦再累也值了。”
目前,怒江已累计转移到珠海就业21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6人,约占全州可转移建档立卡劳动力总数2.46%。
3月15日,又有17名怒江“两后生”赴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学习。
“我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的怒江籍劳动力到外地就业,学习技术,改善生活条件。”张家富说,看到一批又一批怒江人到外地打工,他的心就安了。
单旭明:阿地比嘛托哦玛妈
去年12月份,泸水市大兴地镇中心校校长王新凤收到学生和家长的来信,说中心校只让单老师教一个班,对其他班级不公平,要求单老师要轮流给其他班级上课。
引起大兴地镇家长关注和孩子喜爱的单旭明,是珠海对口怒江教育帮扶的成员之一。去年8月28日到大兴地镇中心完小上五1班的语文课。短短几个月,她借助APP“班级优化大师”进行趣味性、启发性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的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小组文化建设,深受山里孩子的喜爱,给这个偏远的学校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王新凤立即调整单旭明的教学工作,让她轮流给每一个班上课,到山区学校作讲座,指导课堂教学技能听评课活动,带领骨干老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好示范课。
一堂《秋思》课,单旭明通过微课制作运用,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听得笑颜逐开。“单老师,什么时候来我们班上课?”成为各年级学生见到单旭明时的问候语。
中秋节,单旭明让亲人朋友寄来18盒珠海月饼,在五1班开展“品月亮诗,尝珠海饼”活动。孩子们探索中秋节的由来,品读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品尝不同风味的月饼。欢声笑语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的美,也深深烙在孩子们的心里。
单旭明引进“爱与梦想2”课程,为孩子们采购绘本和图画纸,在二年级进行试点研究,通过讲故事、分享体会、团队协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故事老师”。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阅读表达能力差的情况。单旭明与珠海驻怒江扶贫协作工作组为二年级孩子们采购了《手推车大作战》35本,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大兴地中心校一直期望能通过课题研究来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单旭明利用微信群主动联系老师们,在广泛征求老师们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希望通过课堂的变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看到很多学生大冬天还穿凉鞋上学。单旭明和珠海朋友发起了“珠海与怒江在一起,这个冬天不冷”活动,筹集到35580元,为孩子们采购了634双优惠价回力运动鞋。
“单老师加油!单老师加油!”四五个学生围绕着单旭明,教她学滚铁环。
“单老师非常可爱,上课与众不同,把一篇课文讲得很有趣味,我们都很喜欢她。”五年级学生密春城说,中秋节后,单老师回珠海休假,不知情的学生们闻讯而来,围着她不让走。
“单老师业务精练,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沿海城市先进的教学方法;她心肠好,对这里的学生有很深厚的感情,喜欢与他们在一起交流,学生非常喜爱她,称她是’阿地比嘛托哦玛妈(非常美丽的女教师)‘”王新凤说。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