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芬:用“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

2018-03-27 14:41:2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对曾志芬的采访,一天下来总也不顺利,不是分管领导进来额外安排工作,就是各村委会第一书记、信息员前来咨询系统操作问题,要么审核建档立卡户小额信贷申请表,不时还要侧过身去解答同一个办公室刚接替自己扶贫攻坚联络员工作的同事的疑问,而桌上不时响起的手机,又占去了她不少的时间……

  2012年,因工作需要,曾志芬从泸水市六库镇农技站调到镇项目服务中心。岗位的转变,让她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她及时转换角色,快速熟悉业务流程和相关政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尤其是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2015年国家相继开发了几个扶贫开发业务管理系统、2016年确定统一使用全国扶贫开发业务管理子系统,而我省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系统——云南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以来,她更是克服诸多困难,以“大数据”助力全镇精准扶贫,得到了上级、同事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一致好评,2017年被评为“怒江州扶贫先进工作者”。

我要用最短时间熟悉工作

  参加工作至今,曾志芬所在的岗位都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天长日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民群众有了深厚的感情,也更坚定了为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泸水市也不例外。由于人手奇缺,曾志芬在原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又承担了全镇精准扶贫数据的录入和监管,以及扶贫攻坚各种表格和档案的归类整理,这与原先单纯做项目工作有着很大区别。面对工作量大、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更多扶贫政策的紧迫现状,曾志芬没有打退堂鼓,“既然单位安排了,就要把它做好,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谈及当时的“临危受命”,曾志芬的语气淡淡的。

  精准扶贫数据的录入、监管,以及扶贫攻坚各种表格和档案的归类整理,除需要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了然于胸外,还需要对中央、省、州、市等相关扶贫知识及政策等有所了解,并对如何助推全镇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有所思考。新岗位意味着新挑战,如何尽快熟悉工作、理清思路,成为摆在曾志芬面前的一道难题。

\

  曾志芬(右一)解答前来咨询的部门人员关于填写贫困户建档立卡相关信息的问题

  曾志芬说,刚接触新业务时,真正激发她“要在最短时间熟悉工作”念头的,缘于各村委会第一书记和信息员在填报贫困户信息遇到难题时向她请教而她却给不了准确答案的尴尬。“有一次,有个人打电话问我一个指标解释的问题,我答不全,他很不客气地反问我是不是指导信息录入这项工作的。虽然是在电话里,但当时我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那天开始,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决不能总做’新人‘。”

  为了兑现誓言,除常规的下乡走访、指导监管数据录入、对扶贫攻坚各种表格和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外,曾志芬开始挤时间“恶补”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遇到拿不准的,就主动在电话里向省、州、市的同行请教,或驱车到市扶贫办,请同行指点,并将要点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家,有时人已躺在床上,但突然想起某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又披衣下床,上网查阅浏览。渐渐地,最新扶贫知识、名词解释、方针政策等等在外人看来无比枯燥的概念,在曾志芬的执着中变得形象起来、生动起来,一个多月后,她从扶贫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再有人向她请教时,都能对答如流。

  说起曾志芬的拼劲,镇项目服务中心主任褚海周感受最深,“全镇12个村委会的扶贫工作她都管,一年中,有大半时间下乡开展业务工作,大半时间在指导数据录入、归纳整理表格和档案中度过,天天加班加点,娃娃都忙不赢管,看起又心疼又造孽。”从同事何丽花口中记者得知,因为工作量大,人手又少,遇到需要收集和报送大量材料时,曾志芬几乎吃住在单位,有一次,在异地工作的爱人从省城开完会后顺道回家,特意来单位接她,可回到家,匆匆吃过饭的她又一头扑到工作上,“时间紧,任务重,白天录入的人太多,系统总是’卡壳‘,只能趁中午和半夜别人休息时录入,没办法。”跟爱人说几句贴心的话,帮双胞胎儿子检查作业,哪怕耗时不多,但在曾志芬这里都成了奢望,很多时候,出门时明明还向孩子承诺下午放学一定接他们回家,可到最后,几乎都是孩子眼巴巴看着别的同学被父母接走,而自己则带着失望的表情挤公交回家。

\

  曾志芬(右一)解答同事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

  审核建档立卡户小额信贷申请表

创新工作模式让我找到了更多开展工作的办法

  一天跟踪采访下来,不难了解曾志芬每天的工作轨迹。

\

  曾志芬在指导同事业务

\

  曾志芬(中)和同事下乡开展工作

\

  深夜,曾志芬(右一)仍在和同事探讨业务

  早上六点起床,同时叫醒两个儿子,洗漱停当后开车送他们到校,然后以最快速度到菜市买菜并送回家,待年迈多病的婆婆起床后帮忙摘菜。七点半,吃过早餐,来到办公室,在打扫卫生中回想手上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完成以及不够完善,再顺便把当天大致要做的事用便签纸记录下来,然后打开电脑,登QQ,上微信,及时关注群里的动态,处理上级部门要求上报的资料,中途接待办事的群众或驻村第一书记以及信息员,还要接听不停响起的手机,尽量在上午把需要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处理完毕,随时做好下村查看各村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情况的准备,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好用实,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采访中,记者看到曾志芬电脑屏幕下方不时有信息闪烁,点开,其中的内容,全与扶贫有关。曾志芬告诉记者,3年多来,她陆续添加了8个QQ和微信扶贫工作群,又自建了1个QQ和微信扶贫工作群, 8个工作群中,有3个属省级业务群、1个属州级业务群、4个属市级业务群。

  “没建群以前,每天除了当面解答相关知识外,还要接听四五十个电话,一天下来,耳朵像被钉子钻了似的疼。”耳朵疼也就罢了,有时候,因为个别驻村工作队员理解能力有限,导致讲解政策时出现不到位或偏差,被群众质疑后又反过来指责她。有一次,一名工作队员竟在电话里劈头盖脸辱骂她,放下电话,倍感委屈的她负气地拉黑了对方的号码,然而不到一个下午,静下心来后,她很快意识到了不妥,于是恢复设置,主动在电话里向对方道歉。“扶贫工作在全国都是首次开展,大家都没有经验,出错在所难免,相互理解和体谅就好。”曾志芬说,建群后,类似的事便很少出现了,有时自己解答不了的,还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同行请教。更重要的是,大家在群里分享工作经验时,很多做法给了她很多启示。

  能为脱贫攻坚出点力是我最大的快乐

\

  和同事一起加班到深夜

\

  指导信息员进行数据录入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下乡走访,六库镇12个村委会中,我们梳理出因病致贫的454户、缺土地的360户,缺技术的最多,达到581户。”不仅如此,曾志芬还能清楚说出贫困户家中的情况。

  依靠“大数据”,经过认真分析,精准施策,如今,六库镇扶贫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短期增收中,大力推行短平快增收措施;在中远期增收中,依托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同时抓好现有核桃、草果的提质增效。实施六库镇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党支部+公司+建档立卡户”模式,将产业发展资金450万元投资给企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32户1500人。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综合施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因病致贫返贫得到有效缓解,精准筛查帮扶对象,做到“一户一档”;积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做到因病致贫人口签约服务100%全覆盖。

  “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只有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找准致贫原因,精准施策,才能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做到事半功倍。”这是曾志芬始终遵循的工作原则。

  曾志芬属事业岗,拿的是职称工资,干的却是与专业相距甚远的工作,在她之后参加工作的同事,如今职称都在她之上,而以她目前的职称,在项目服务中心根本就履不了职、晋不了级,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而是把这份工作看成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只要我提供的’大数据‘能反映建档立卡户真实情况,助力精准施策,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增收致富,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曾志芬说。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