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如何与全国实现同步走?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汪洋副总理念兹在兹,牵挂在心。
1月,怒江大峡谷天高地阔,漫山叠翠。25日至29日,时隔一年半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再次深入我州,用5天时间走访了泸水市称杆乡、洛本卓白族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鹿马登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普拉底乡,了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进展,回访帮扶举措落实情况,实地察看产业扶贫工作,走访贫困户。调研期间,分别与州、县、乡、村四级书记个别谈心,与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等座谈交流,听取对帮扶政策的意见建议。
汪副总理又来看望我们了
“前年来的时候,临别前汪副总理叮嘱我们要发展好产业,等过上好日子了还会来看望我们,想不到这么快又来看望我们了,今天,我们感觉就像在过年!”
1月26日中午,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托坪村民小组组长李小波和另外3名村民怀着激动的心情跟记者分享起了他们见到第二次来村里调研的汪洋副总理等领导时的激动心情。
托坪小组共46户172人,均为怒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57人。李小波和其他3位村民都是2016年6月13日汪洋副总理在我州调研时到托坪小组看望慰问的农户。
当天,得知汪洋副总理又要来看望大家,激动无比的李小波、李小杉、四罗益、四才妞和其他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相约着从山上赶到了全村人将于5月份迁入的新居——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早早等候汪洋副总理的到来。
“我当时就等在村委会院坝,看见汪副总理和其他领导在我们即将迁入的新房前说话,我以为他早就记不得我了,想不到看完新房,走进院坝时,他微笑着走到我面前,握着我的手问:这不是小波吗?听说你的普通话进步了很多。又问我:以前不愿搬迁,现在怎么又同意搬迁了?我说:因为产业都在上面,上上下下不方便。后来乡政府和实战队反复做工作,觉得还是搬下来好。”
李小波对记者说,原本他心中有很多话想跟汪洋副总理说,可是因为激动,之前的心里话最终一句也没能说出来。
在村委会院坝,汪洋副总理向村民详细询问帮扶举措落实情况,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回答。
“汪副总理说,在上面是填饱肚子,在下面是过好日子。搬下来后,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但他鼓励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有党委政府的关心,我们什么也不担心。我们自己也要苦干实干加油干,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李小波说。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能两次见到汪洋副总理,四罗益说这是他这辈子最高兴也最荣耀的事,“前年,汪副总理走的时候说他一定还会再来看望我们,想不到才过了一年多就真的来了。党中央、国务院这么关心我们,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在帮助我们,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希望几年以后,汪副总理再来我们村,看到我们更加幸福的生活。”
“离开前,汪副总理问我们还有什么要求,我们说想跟他合个影,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李小波说这让他感到特别幸福,也备受鼓舞,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
相见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汪洋副总理一行离开时,村民依依不舍地送到村口。当再次被那双宽大温暖的手握紧时,李小波内心的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铿锵的承诺:请汪副总理放心,我一定会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说得好!”汪洋副总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随即,周围响起一片掌声……
“北京亲人到我家”
“汪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从北京赶来看望我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我们打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1月26日16时许,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阿地马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热闹非凡。当天,汪洋副总理要到这里了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进展情况的消息刚传开,激动无比的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在由一幢幢新楼房组成的“村”口翘首等待。
阿地马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阿地马底、欧路底、知罗3个村民小组69户267人,并于今年1月6日全部搬迁入住。
在安置点,汪洋副总理走进了村民余友邓家。
“汪副总理来到我家后跟我亲切握手,走进每间房看了一遍,然后来到厨房,打开冰箱看到里面储存的东西,说我家的生活不错。最后坐在我们旁边,拉着爸爸的手和我们聊天。”回顾起汪洋副总理来到家里的情形,余友邓的女儿余花恰满脸兴奋。
余花恰和汪洋副总理聊起自己此前打工的经历。去年8月份,听说家里要从山上搬到公路边的新房,正在广东东莞务工的余花恰毅然辞职返乡。汪洋副总理问她回来后有何打算,余花恰说等过完年,她要在阿路底街上租个铺面经营服装。
“汪副总理听后特别高兴,说’很好很好‘,并鼓励我好好做,把生活过得更好。刚开始时,觉得他是大领导,很紧张,但聊着聊着就不紧张了。我感觉他说话很温和,就像隔壁邻居的爷爷一样亲切随和。” 余花恰说。
哭阿记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哭阿记患有智障,女儿怒友娜13岁,在鹿马登乡上中学。怒友娜告诉记者,汪洋副总理来到家里,详细询问她们家的生产生活状况,鼓励她们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并问起她的学习成绩。
“汪爷爷教导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读大学改变命运。”怒友娜腼腆地说。
赤洒底村党总支书记邓怒叶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在安置点,他亲身经历了汪洋副总理调研的全过程。汪洋副总理向他详细了解安置点村民居住情况、适应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并肯定了村干部的精神面貌。
“刚开始有点紧张,怕自己回答得不好,但慢慢地就好了,因为他很亲切随和,平易近人。”
邓怒叶说,他对汪洋副总理“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要相信上级党委政府”的勉励尤其印象深刻。邓怒叶同时表示,作为村干部,他一定会铭记汪洋副总理的关怀,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
隆冬时节,贡山县境内的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上大雪纷飞,寒气袭人。但在漫江碧透、青山掩映的独龙江畔却让人感觉不到丝毫寒意,4000多名当地独龙族群众正沉浸在节日般的喜庆氛围中,切身感受一份来自首都北京的真切关怀。
1月27日11时,汪洋副总理不顾路途遥远,率队莅临独龙江乡实地察看产业扶贫工作。
消息传出,独龙江沸腾了!独龙族群众奔走相告,共同分享这一巨大喜悦,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记者走进汪洋副总理走访过的孔当村委会普卡旺小组普学青家准备了解相关情况时,却被他的儿媳妇白新香告知:领导们刚走,公公就迫不及待地到隔壁邻居家串门,与大家共同分享喜悦心情了。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想不到他老人家大老远从北京赶到独龙江来看我们,路上,雪又下得这么大,真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回顾起汪洋副总理从踏入家门到离开的全过程,白新香还有些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2015年,普卡旺小组13户独龙族群众通过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住进新居,每户拥有1栋住房和1栋接待房。接待房由当地引进企业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经营,村民按期分红。2017年,普卡旺小组种植的草果收获9吨,产值15万余元,最高一家收入近9万元,全组当年就甩掉了“贫困帽”。
绵绵冬雨中,云雾笼罩下的普卡旺村似一幅水墨山水画, 翡翠般的普卡旺河从村旁缓缓流过。
白新香告诉记者,进门后,汪洋副总理到他们家旅游接待房参观了每个房间,又来到厨房察看,并连声说“很好很好”。当汪洋副总理走进客厅,看到白新香一家和邻居正在聊天看电视时,一句“怎么不看云南台”的玩笑话让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
“他说话非常亲切随和,和我们聊的也都是我们熟悉的事,比如家庭用电是否正常、电费多少钱一度、生活怎样等。”紧张、激动过后的白新香,最终把这位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老人定位在“就像邻居家的爷爷”上。
汪洋副总理的一席话尤其让普卡旺村民小组组长普清华印象深刻并深感责任重大,
“汪副总理夸我们独龙江建设得好,但还需要继续建设下去。还说独龙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要过上好日子,还要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普清华说,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独龙江的帮扶力度前所未有,作为小组长,他一定会把全组村民团结起来,永远跟党走,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发展产业、提升素质,让全村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力争到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
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秀兴告诉记者,在独龙江乡调研期间,汪洋副总理与基层干部座谈时,让他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上下同欲者胜。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求,大家就在下面抓落实,一个声音传到底。”下一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将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化作坚决打赢独龙江乡整体提升这场战役的不竭动力,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全面实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体素质、基层党建等提升行动。
“有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支撑,我们一定团结一心、上下合力、齐心攻关,强化感党恩宣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各方力量,用心用情用力抓好独龙江乡率先脱贫全面小康各项工作。”
徒步深山访民情
1月28日,对贡山县普拉底乡禾波村吓嘎斗小组的村民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就在这天,汪洋副总理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大山上的吓嘎斗小组,走访贫困户。
吓嘎斗小组地处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半山上,距离禾波村委会约5公里,全组共有61户1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34人。
当日11时许,汪洋副总理一行刚到吓嘎斗小组,就在党员活动室外的院坝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禾波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开展情况:你们驻村扶贫工作队有多少人?你驻村多久了?住的地方在哪里?多久回一趟家?家里人支持你的工作吗?说说驻村扶贫工作的感受?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禾波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育杰难掩心中的激动。
“座谈会上汪副总理问了我好多问题,每个问题都问得很细很全。当我谈到去年村里安装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工作队员晚饭后不用带手电筒就可以到处串门’拉把牛‘,了解村情民意和群众需求时,汪副总理问我啥叫’拉把牛‘,我说就是闲聊唠嗑的意思。汪副总理竖起大拇指对着我说:你的工作方法很接地气,那大伙现在就’拉把牛‘。”
“我一开始还很紧张,但看到汪副总理面带微笑,亲切随和,又这么关心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工作生活,还夸我们扶贫工作做得好,就不紧张了,很受鼓舞。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我要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脚踏实地开展帮扶工作,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杨育杰说。
“汪副总理和我们一家照了全家福!”当记者来到村民余平家时,他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景。
回想起当天那一幕,余平的儿子余建华印象尤为深刻:汪副总理来到家里时,四处察看家里的住房情况,并拉着余平和余建华的手,走到火塘边坐了下来,详细了解情况。
“现在日子有没有比以前好过了?”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家里种了多少亩草果?收入多少?”
“种了20亩,去年收入6500多元。”
“是否愿意搬下山?”
“我们一家人特别愿意搬迁,今年就可以住进腊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啦!”
除了解余平家的生产生活,汪洋副总理还关切地询问了余建华的学习情况。当得知余建华在云南艺术学院上学,去年享受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三峡集团资助学费5000元、工商银行怒江分行资助学费2000元时,汪洋副总理特别高兴,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太激动了,真的!”余建华说,想都不敢想,汪洋副总理会走这么远的山路来看望贫困群众,又那么亲切随和、平易近人,对贫困群众的关心无微不至,这让他们一家心里觉得无比温暖。
出门前,汪洋副总理让随行人员用余建华的手机拍了张“全家福”。随着手机拍照键的响动,一张特别的“全家福”被定格在欢乐的微笑中。
走出余平家,汪洋副总理还相继走访了贫困户王加仕、余仕华和余自才。回想起汪洋副总理来家里的情形,村民余自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几亩草果?收入多少?有什么困难?”当得知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不通路,想尽早搬到腊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汪洋副总理对余自才说:“你们日子好过了,我就安心了。”
“汪副总理来看望我们,我感到很温暖。现在国家的政策好,相信以后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余自才对记者说。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