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口到村子的路段有垃圾,请今天值日的村民尽快清理干净。”“大年初六前往维西县表演’锅庄‘的村民,今天午饭后到球场排练。”“’五保户‘和大爹刚才’不在‘了,请大家帮忙料理后事。”……
这是记者春节期间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玉狮村产米村民小组看到的村民运用微信平台发布“大事小情”的一个“截图”,在群里,记者发现,村子环境有问题,发微信;村里有重要活动,发微信;部署工作任务,发微信;村民之间交流学习,发微信……与很多微信群不同的是,无论是“喊话”者还是回应者,聊天方式全是语音,“喊话”的“主角”是村民小组长,而回应“晓得了,立即落实”的人则是村民。
“上午才从微信群里通知他们去打扫,下午再去看,就处理得干干净净了,还发了图片,很真实。”村民小组长和国全告诉记者,在微信群里直接向村民“喊话”,速度很快,效果也很好,因为大家都在一个群里,又是乡里乡亲的,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差劲,所以基本上不推脱、不搓球、不马虎。
然而,针对这种新兴的工作方式,42岁的和国全坦言:建群之初并不顺利。
2017年7月,和国全到深圳看望在那里务工而生病的儿子,在和表弟到当地一家食用菌加工产务工时,表弟无意间的一句话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表弟说,他们厂有个微信群,有个大事小情的,安排、部署、反馈等一系列工作通过手指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便轻松完成了,知晓率高,而且方便快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表弟的话,让和国全开始琢磨起利用微信群处理村里的公共事务来:产米村的主要劳力几乎都外出务工,但他们对村中推行的集体公共事务拥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如何让他们了解村中公共事务并积极参与?对,建个微信群!
建个微信群,对很多人来说也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但对从未“玩”过微信的和国全来说却没那么简单,好在当他将这一想法说与表弟时即刻得到了回应,在帮他建好“产米聊天群”后,表弟又手把手教他进行具体操作。
8月份,儿子康复后,和国全辞工回了家,他说他要好好经营这个神奇的“掌上移动指挥部”,但很快他便发现,有着 44户156人的产米村,会“玩”微信并可以通过他和别的微友“拉”进群的不过十五六人,且基本上都是“小年轻”。
中年人是村里发展的主心骨,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村里的中年人通过微信群更好地参与村里的建设成为那段时间和国全考虑得最多的事。时至今日,和国全还清楚地记得他“游说”其他村民“玩”微信时他们的反应。“我说给他们,为了节约时间,以后很多会议、很多事都要在群里进行,他们根本不信,说我说大话,还说在手机上开会,大家怎么参加、怎么讨论嘛?”
不过,在听到其他“玩”微信的村民都在讨论群里发布的事务后,渐渐地,有村民开始找到和国全或别的“玩”微信的村民,请求他们帮忙下载微信软件并跟着他们学习了最简单的聊天方式。通过互教互拉,不到半年时间,最终发展为一个拥有60人的聊天群,“群民”中,最长者为48岁。至此,一个覆盖产米村的微信群建成,一些尚未学会使用微信的村民,也能在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讨论或交流中获取信息。
记者发现,除图片和语音,聊天群里几乎看不到任何文字。对此,和国全解释道:鉴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为照顾大多数人,群里全部实行语音交流。“以前大事小事都要集中开会,得走一二十分钟才到开会的地方,浪费时间得很。现在好了,有什么事在群里说,不仅村里的人晓得,在外面打工的人也晓得。”村民和桂花是“群民”里较晚加入微信群、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说起建群的好处,言语间满是欢喜。“我们这些在外务工的,除了在群里分享务工心得外,还可以及时了解村里的动态,掌握国家对农村的各项好政策。”在外务工的“90后”村民和仕生道。
和国全告诉记者,流量费是目前困扰村民的一大问题,“要是移动公司能出台一款针对农村的套餐就好了,村民只消支付少量流量费就可以轻松上网,不仅解决了在微信上轻松沟通交流的问题,还可以上网搜索他们关注的信息,通过信息渠道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更好地发展生产。”
背依青山,林木苍翠,除满坡核桃树外,产米村还适宜种植重楼和秦艽。和国全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结合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国全同时表示,将教会更多村民使用微信,并通过在外务工的村民扩大朋友圈,把自家和村里的土特产卖到天南海北,卖出好价钱,实现致富奔小康。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