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国最美乡村老姆登,访云上人家

2017-06-02 10:57:00 浏览:{{ hits }} 来源:TOP最云南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作者:曹芸 李菊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全国媒体怒江行”的第四站,采风团经过福贡县南部的匹河怒族乡,穿越地处“三江”并

  流区的怒江神秘大峡谷,途经“腊玛登”、“金满银滩”、“飞来石”等景区,最后来到了被称为全国最美乡村的“老姆登”。

\

  虽然一路上细雨不断,但美景也不少。可谓是一路泥泞,一路风景。

  路上,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高黎贡山,中间还有怒江奔腾而过。在云朵变幻之际,天空露出一块一片的亮蓝。

\

  一条大江奔流滚滚,与山与路相依相随。犹如一群无拘狂野的烈马在驰骋,嘶吼响彻山间。

途经腊玛登

\

  在距离怒江州府六库50公里处有一很窄的峡谷,最狭窄处仅10米,峡长10公里。

  傈僳语称这里为“腊玛登培”,意译为老虎跳峡谷,“腊玛登”即老虎跳。峡谷两岸峰峦耸峙,峭壁如削。

\

  腊玛登的景观气势磅礴,四周奇峰怪石林立,江水湍急。在婆娑的小雨中,岸边观景区的绿荫清新干净,落下红红粉粉的花瓣,铺满了石阶。

  老虎和蛤蟆跳过峡谷的故事为它添了些许神秘有趣的色彩。
 

途经飞来石

  在怒江大峡谷北上93公里的怒江东岸,福贡县民族中学旁,有一奇景,称“ 飞来石 ”。

  我国境内,有许多冠以“飞来X”的地名,这些大多都是以峻奇险峭而取名,而云南省福贡县民族中学的“ 飞来石 ”,却是真的“飞”来的。

\

  “ 飞来石 ”重约500余吨,高约3米,直径2米多。在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

  颗巨石从天而降,傲然屹立于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

  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害怕之余,无不称奇。

\

  当地的怒族儿女认为,这是古代一对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为磐石在怒江边盼望恋人归来,被困在碧罗雪山上的女青年

  化为巨石冲破种种束缚投入到“情人”的怀里,结束了苦恋之情,成就了“铁石情缘”。因此,当地村民把“ 飞来石 ”也称为“夫妻石”。

  神奇的是,这块飞来的巨石,不但没有伤及任何人,而且从方位判断,巨石应该是从校园东面的碧罗雪山上面滚下来的。

\

  当年落下时,政府就组织科技人员顺山反复搜寻,始终没有找到巨石原来的位置和滚落的痕迹。

  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至今当地老百姓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途经石月亮山

\
月亮山,位于怒江西岸高黎贡山山脉中,北部利沙底乡境内的海拔2720米——2850米之间的山峰上。

洞口呈椭圆型,整个山体中空,洞前有一棵约20米高的干枯云杉树。

\
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高高悬挂于山林峰海之中,与天空连接为一体, 所以当地傈僳族群众将这一奇观叫做“石月亮”,傈僳语为“亚哈巴”。

这座山也被称之为“月亮山”。东西长32.70米,上下高约60米,洞深约6米。实际上是一处奇特的岩溶地貌。

\
由于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部,经反复海侵溶蚀后断陷沉降,从而形成了现在雄伟壮观的“石月亮”。

在石月亮山脚下世代繁衍生息的傈僳族人民将“石月亮”称为神圣之物。在“石月亮”照耀下
的福贡石月亮乡,被公认为傈僳族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三江圣地,傈僳之根”的美誉。

\
全国最美乡村老姆登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向往的地方”。

\
这里高山环抱,云雾缭绕,对岸是高黎贡有名的皇冠山。
山脚下是怒江峡谷,周围依山而造的客栈、农舍、茶地相互映衬。

\
老姆登村的基督教堂很有名,虽然这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但是他们绝大多
数人对基督教的信仰却是一致的,仅有极少数的人保持着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东巴教和藏族的藏传佛教。

\
此外,依靠特殊地理、气候优势,老姆登村居民历来有种植茶叶的习俗。
传统的“老姆登茶”手工茶,味甘甜醇口,芳香浓郁,外形紧卷多毫,色泽嫩绿匀
润,芽叶纯整,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芳郁、回味香甜,具有解渴提神等功效。

\
到达老姆登时已是傍晚,采风团留宿当地有名的150客栈。

\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