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一周年 足迹之光】赶超跨越这一年

2016-01-05 08:22:00 浏览:{{ hits }} 来源:云南日报

抢抓机遇勇作为 砥砺奋进谋跨越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冬日的云岭大地,蓝天碧水、温暖如春。

行走在城乡,随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景,随时能感受到思发展、谋跨越的热烈氛围。

“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嘱托犹绕耳畔,跨越已迈开步伐。一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全省4700万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阻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逆势而上动能足

目标已确定,蓝图已绘就,共识已汇聚。然而,这条跨越之路起步并不平坦。

云南经济总量不大、市场主体不强,加上受外部经济环境及自身结构性矛盾之影响,呈现出“两乏力、两严峻、一低迷”的态势——投资持续增长乏力、消费增长乏力,工业生产形势严峻、财税增收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同时,全省还有574万贫困人口,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都是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如何廓清迷雾,拨云见日?省委、省政府的回答铿锵有力:“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南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也不能按部就班、温温吞吞地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另辟蹊径,实现超常规发展。”

去年3月31日,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必须把云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找准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发展的契合点,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作为、寻求突破,打破常规、提速发展。

随后,一系列务实而有力的举措纷纷出台: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省政府制定了稳增长的27条政策措施;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经济圈、五大基础网络建设计划……一项项改革新举措的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展,云南在跨越发展之路上,开始释放出强大的“新动能”。

“阳光总在风雨后”,云南各项经济指标一改年初的低迷态势,企稳回升,划出了一道“微笑曲线”。去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速达到8.5%,增速比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去年1至10月,全省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2.75亿元,同比增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12.44亿元,同比增16.5%,增速居全国第8位。

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这份逆势而上、加速快跑的“成绩单”,更显珍贵;比短期“成绩单”更为珍贵的是,云南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并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发展思路和举措。一条符合云南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晰。

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新南站 孙晓云 陈飞摄

爬坡过坎闯新路

云南底子弱、困难多,若没有敢闯敢干的魄力,美好愿景只是空中楼阁。

站位全局、定位自身,云南找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

省委书记李纪恒提出,要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型,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一年来,云南坚持“四化同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产业建设年”三年行动计划,狠抓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拓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全力培育新兴产业,以“腾笼换鸟”的勇气和智慧加快转型升级。

一年来,云南敢于破藩篱、涉险滩,在改革上精准发力。省委制定了《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和年度改革台账,部署了20项重大改革任务。省政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60个省级部门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让市场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这一年,云南更加重视民族工作与边疆治理,努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造经验、作出示范;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更加重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着力把云南打造成对外开放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转型升级、提速发展,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闯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发展新路。

新理念引领跨越

近期,云南的蓝天彩云刷屏“朋友圈”,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

良好的生态,源于对“舍”与“得”辩证关系的正确认知。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云南的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领导反复强调,要使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发挥持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博弈中,云南找到了最佳平衡点,那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来引领跨越。

推动创新发展——让科技深度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我省确定2015年至2017年,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农特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新材料、汽车及先进装备、石油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实施220项重点项目,以创新驱动发展引擎。

狠抓协调发展——让规划从纸上落地,成为刚性“法则”,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农村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和省级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力促开放发展——研究出台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和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打造开放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立法工作,取消对19个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县的GDP考核,统筹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抓好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全面共享发展——全面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向贫困发起总攻,全力保障就业,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年,云南以坚定步伐爬坡过坎、赶超跨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 谢炜 尹瑞峰(云南日报)

云岭时评

以新理念引领跨越之路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是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我们提出的目标要求。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云南而言,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不通过解放思想大力推动改革创新,不激活引领跨越发展的新理念,势必会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

2015年11月27日,云南省跨越式发展专题培训班圆满画上句点。这次历时3个月、有1955名领导干部参与的大型培训活动,在我省干部培训史上史无前例。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请专家的前沿讲座,到走出课堂的学习观摩,学员们考察了四川、湖南、广西等兄弟省区在产业驱动、创新发展、“两型”社会、城市群建设、生物制药、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也正是因为有了学习走访,学员们发现,真正的差距并不单纯是那一串串统计数字,而是实实在在融入到发展节奏里的思想认知、行动步伐、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距离。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坚持区域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始终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必须不断深化国内国际区域合作,努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必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开创云南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梦想能够到达的地方,人的脚步也总能抵达。只有强化问题导向,不断解放思想,激活发展新理念,才能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释放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让蓝图绘就美好,让梦想照进现实。(刘薇薇)

鲁甸县龙头山镇美丽新家园拔地而起 黄喆春 摄循足迹?看变化足迹?看变化

循足迹?看变化

“总书记,我们搬新家了!”

“总书记,我们搬新家了!”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集中安置点,只见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楼排成行连成片,田园风格的联体别墅群成为新集镇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包保干部的帮助下,甘家寨75户受灾群众于2015年12月3日从小寨镇搬迁到龙头山镇,集体入住新居,开始了美好新生活。

2014年8月3日下午,地震突然来袭,位于照壁山半山腰的甘家寨因山体滑坡被整体掩埋,51人在地震中遇难。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甘家寨全体村民被转移到小寨镇进行临时安置。“一年多来,甘家寨受灾群众从家园被毁到住进帐篷,再到入住新居,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倾情相助。”甘家寨村民小组长杨国荣动情地说。

“地震无情人有情,乔迁新居谢党恩。”在70岁的邹体富老人的新居门头上,红底黑字的楹联十分醒目。一层半的小楼有90余平方米,客厅墙上挂着精美相框,里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灾区视察时和邹体富老人的合影照片。“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和老伴这把老骨头不被冻死也被饿死了,每天看看和总书记的合影照片,心里总是暖暖的。”回忆起与总书记交流的场景,老人依然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龙泉社区谢家营盘,地震中失去6位亲人的谢维礼老人也顺利入住新居。一层半小楼有11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客厅里沙发、电视柜、饮水机、电暖炉、液晶电视样样齐全,厨房里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排放整齐。地震发生后,64岁的谢维礼成为孤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对其重点关心照顾,为其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伤。“新房子是政府帮忙建好的,各种家具是爱心人士送来的,从房子修建到搬迁入住,我都没帮上什么忙。”两鬓斑白的谢维礼说:“大灾大难面前,多亏党和国家做后盾,党的恩情说不完。”

宏伟壮观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图书馆、安全舒适的学生宿舍……走进龙头山镇龙泉中学,一栋栋坚固美观的教学楼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校园里是同学们朝气蓬勃的身影。学校占地面积80亩,除了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学校还新盖了图书馆、体育馆,修建了足球场。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脱贫攻坚胜利之日。”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目前,九成以上受灾群众已经入住新居,学校、医院、保障房等重大民生项目均已投入使用。按照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的要求,下一步将巩固提升6.2万亩花椒和10.4万亩核桃的产业优势,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受灾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同时,围绕“千年朱提银,锦绣龙头山”的主题定位,全力打造新型旅游小镇,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待集镇恢复重建完成之日,废墟上将再现‘千年银都辉煌’。”李善云对龙头山的明天信心十足。

记者 沈迅 蔡侯友 谢毅(云南日报)

心里话 捎北京

元谋热坝里的创富梦

进入寒冬,随着冬早蔬菜的大量上市,元谋热坝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忙碌的时节。

天刚放亮,蔬菜大户郭宝金就赶到自家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开始了一天的奔忙。在他每天的工作计划里,有指挥工人采摘,有安排员工发货,有指导社员栽种,还有线上、线下与客商洽谈交易和对接市场信息,满满的内容令人目不暇给。

梦想 在泥土中绽放

13年前,郭宝金承包下元马镇的一片荒山荒地当起了“菜农”。他看中这里优渥的自然条件,希望依靠科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未种过地的老郭才蹒跚起步,便因种种原因亏得一塌糊涂,辛苦积攒下来的300万元本钱也在两年内全部打了水漂。

困境面前,倔强的老郭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在静心思考成熟后,他前往山东考察学习了当地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又结合元谋的气候环境特点,最终将突破点放在了发展设施农业上。

2004年,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老郭采用大棚和膜下滴灌技术嫁接试种的无公害茄子、黄瓜、辣椒先后获得成功,打了一个翻身仗。

种植 开创家乡致富路

老郭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通过为当地农户提供种苗选育、技术推广、蔬菜包装、品牌打造等“一条龙”服务,带领大家跟着种植。到2009年,老郭趁热打铁,成立起元谋和创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5年后又建成科普培训基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营销方法毫无保留传授给当地农户。

“老郭种菜技术好,市场信息又灵通,跟着他干准没错。”小那乌村村民冯金莲乐呵呵地说:“我加入合作社后每年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如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种植蔬菜的亩均产值都在4万元以上,数量也从开始时的70户迅速发展到360户,基地种植面积达1100亩,带动辐射地区涵盖周边1万多农户,面积达20000多亩,大部分农户种菜亩均增收5000元左右。老郭也因此先后获得“金土地种植能手”、“农村农民土专家”等荣誉称号。

在元谋,正是许多像老郭这样的致富带头人的存在,带动了现代化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去冬今春菜季,全县外销蔬菜37.9万吨,农民卖菜总收入达10.27亿元。

老郭高兴地说:“这一年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很多群众像我一样实现了增收致富,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自恩(云南日报)

热议·点赞·期待

?网友“三木儿”:

云南的发展,不能依靠移植“长三角区”、“珠三角区”已有的模式,而应该依托当地和现有的资源。我觉得“云南德宏模式”就非常接地气,它借助当地丰富的旅游产品,整合边疆、民族、生态文化和珠宝经济特色,与保山及境外缅甸跨境区域合作,集中把瑞丽打造为中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旅游集散地,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两极。

?网友“豆角”: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多年来,汉族与其他25个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这样的稳定、团结保障了云南和当地的经济繁荣。但尽管如此,多年的融合发展仍未能有效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知识贫乏、技术短缺、素质能力较差的现状。如今中央和云南省提出“跨越式发展”,这是一条改善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水平的捷径。在跨越发展的前提下,民族地区才可提高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民族事业才能进一步地发展。

?网友“鱼腥草”:

我觉得,云南的发展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要是发展过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又跟不上,再加上相关人员执行不到位,环保和发展的矛盾就无法解决。我们不想要雾霾,不希望云南的蓝天白云被破坏。

?网友“花骨朵”:

对云南来说,要“跨越式发展”就得依靠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首先,云南在旅游、矿产、农业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要更好地发展这些特色产业,就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手段。此外,云南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9+2泛珠三角合作、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多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要依托地缘优势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楚雄彤祥旅游有限公司职员谭垠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传达出的相关精神很振奋人心,尤其对旅游行业会有很大推动。旅游行业本身就是绿色产业,现在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州里,都倡导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调生态和融合发展,加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相信“十三五”期间我们的行业发展前景会非常好,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做。

?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进:

未来五年里,绿色、生物科技创新将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方向,这等于是给了我们公司最大的发展机遇。技术储备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摩尔农庄现在已经具备了核桃加工全产业链所需的全部技术,未来五年里我们有信心在政府支持下实现更快速的发展,为带动楚雄州和全省核桃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常务副书记徐震忠:

看着受灾群众纷纷入住新居温暖过冬,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最大感受是一年多来的辛苦和汗水终于换来了群众的幸福笑脸。目前房子盖好了,但下一步还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受灾群众的安置房修在镇上,但花椒、核桃等产业还在山上,要引导群众在山坡地带种植经济林木,在河谷地带发展蔬菜种植。更重要的是修通进山的路,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确保农产品能够拉得出去。

记者 陈韵 饶勇 沈迅 蔡侯友 整理(云南日报)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